本文作者:访客

贸易战连锁反应:制药业在不确定中押注未来

访客 2025-04-18 12:28:10 4957
贸易战连锁反应:制药业在不确定中押注未来摘要: 全球贸易战的硝烟从未真正散去,而生物制药行业——这一高度依赖全球化供应链与资本密集型的领域——正成为这场博弈中的重要战场。美国对中国及其他经济体的关税政策、制造...

贸易战连锁反应:制药业在不确定中押注未来

全球贸易战的硝烟从未真正散去,而生物制药行业——这一高度依赖全球化供应链与资本密集型的领域——正成为这场博弈中的重要战场。美国对中国及其他经济体的关税政策、制造业回流倡议,以及监管环境的动荡,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从资金配置的谨慎转向,到跨国药企扩建在美制造基地,再到生物科技公司IPO与并购市场的剧烈波动,贸易战如一颗石子在制药产业掀起层层波澜。

本不富裕的利润空间雪上加霜

普华永道生命科学主管Glenn Hunzinger下面这段话,道出了当下美国制药行业的集体焦虑。

“制药行业利润率本就低于其他行业,平均需投入20亿美元、耗时7-10年才能将一款新药推向市场。而关税带来的成本上涨迫使企业重新评估资本分配——是继续押注研发,还是优先保障供应链稳定?”

根据普华永道上月发布的报告,若美国对进口药品加征25%的关税,制药行业成本将提升约760亿美元。同时由于美国的药品定价问题仍不稳定,药企可以利用的杠杆是有限的,这些数字直接威胁到药企的利润模型。Hunzinger补充道,“其他行业的关税提升,可以用产品价格上涨来弥补,但制药行业很难效仿”,而药企背后的资本方或许也将进退两难。

政策摇摆之下,进口药品最终是否会征收税款或许还无定论,但Hunzinger认为制药供应链必然将受到强烈冲击——CXO制造商将提高价格,实验室将以更高的成本推进实验,“成本问题将如铁锈般侵蚀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

与此同时,外媒强调,再加上特朗普政府的“制造业回流倡议”,药品制造领域可能受到最沉重的打击。

Ascential 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是一家位于密歇根州的生命科学行业制造用品开发商,其首席执行官Anupam Girdhar表示,这颠覆了中美双方制药业数十年的经济外交关系,很难有人毫发无伤地度过这场危机,“在你努力建立品牌和声誉之后,却开始失去其他国家同行的信任”。

对于药企首席执行官来说,政治环境并不稳定使企业难以评估和预测风险,做出改变研发投入、投资建立工厂这类重大战略决策则更不容易。但近期的关税政策和股东压力正在迫使他们重新审视药企资金配置策略。

Hunzinger表示,药企面对着股东对增长的期望,为避免提高药价,通常会首先削减研发(R&D)投入。

礼来CEO David Ricks在本月早些时候向BBC表示,他不支持加收关税,礼来将调整公司内部资金配置以承担额外的关税成本,“这将体现在裁员或减少研发投入方面,我预计研发将是第一位的,这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

一些药物或将因研发投入削减而无法如期上市,能上市的产品可能会争取提升价格。关税造成的研发成本负担最终会以各种形式落到患者身上。

“胡萝卜与大棒”,MNC在美扩建产能

关税战引发了将制造业迁回美国本土的新呼声,已有几家大型制药公司迈出了这一步。

“尽管关税本身可能不足以抵消美国本土药品生产的高成本障碍,但随着其他政策真正开始实施,制药行业可能会重新考虑其供应链布局”,税务咨询服务公司Grant Thornton Advisors生命科学主管兼税务负责人Zara Muradali表示。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与《通胀削减法案》(IRA)、《芯片与科学法案》共同构成推动制造业回流的双重引擎。既通过惩罚性关税迫使企业减少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又称将以税收抵免和研发补贴吸引企业本土化。

礼来、诺和诺德、安进、强生和诺华均宣布了产能扩张计划。

礼来公司在减肥和糖尿病药物的销售中看到希望,从而推动了其扩大生产的计划。2月,该公司表示计划将在美国再建造4个生产基地,包括生产活性药物成分和注射药物的设施,这将使其五年内在美国的制造支出达到500亿美元。

受糖尿病和减重药物短缺影响,诺和诺德也计划扩大其制造规模。在美国,诺和诺德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具争议的交易是以165亿美元收购了CXO公司Catalent。不过,作为一家丹麦公司,诺和诺德更看重全球多地区产能和供应链的建设,此前的年度报告显示,诺和诺德预计为此投入约90亿美元。

安进正在扩大其在北卡罗来纳州的生产能力,投资10亿美元建立一个新的原料药工厂。强生公司同样正在北卡罗来纳州建造生物制剂制造工厂,投资约20亿美元。而诺华也于4月10日宣布,计划在5年内对美国基础设施投资230亿美元,以确保诺华为美国患者提供的所有关键药物都将在美国生产。

不过,MNC大多出于管线布局和产品考量,其他大多数制药商仍然对环境保持警惕。就像印度第三大制药公司Cipla首席执行官Umang Vohra在孟买举行的全球药品质量峰会上所指出的,没人知道关税是否应该影响药企建厂决策,因为四年时间一切都可能再次变化,“当你建厂时,关税可能又取消了”。

IPO市场复苏延缓,并购或将活跃

在特朗普动荡的经济政策中,全球资本市场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Hunzinger看来,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全球投资者往往愿意追随前沿创新,将资金投向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而美国公司要想重获资本优势,需要大量的资本努力。

然而,现在二级市场的波动正在打击投资者信心,让生物技术和制药领域本有望复苏的一年前景黯淡。政策旋风席卷之下,大型制药公司剧烈波动。另一面,据彭博社报道,由于美国贸易政策的突然变化,上周约25%的生物技术公司股票市值跌破了其现金持有量。

今年年初,制药行业的并购活动预期会增加,生物技术公司IPO市场看似稳定。但如今,特朗普政府的新政策引发了一系列突变,打破了市场对复苏的期待。

上个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Peter Marks被迫离职,生物技术公司股票随之下跌。Marks曾是FDA生物制品评估和研究中心的主任,在新冠疫苗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被疫苗制造商视为盟友。而现在,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的新部长Robert F. Kennedy Jr.——一位知名的疫苗怀疑论者,这给疫苗制造商带来了潜在的忧虑。

美国各卫生机构的大幅裁员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不确定性。紧接着,关税问题也接踵而至。

并购咨询公司Cardiff Advisory管理合伙人David Crean说,“整个行业一片混乱。在市场动荡和市值缩水的情况下,生物技术公司IPO可能会放缓,投资者、准备上市的公司以及希望获得投资回报的合伙人都会感到压力。”

同样地,公开市场上发生的一切会波及私募资本市场,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Crean进一步指出。

随着新政策引发的风暴逐渐平息,生物技术市场在今年晚些时候仍有可能回升。但Crean认为,等待上市的公司和准备投资的投资者可能会持观望态度,直到市场恢复正常,而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时间。

“在2025年剩下的时间里,市场会更加谨慎,”Crean判断,IPO市场可能要到今年晚些时候——大概第四季度才会全面开启。“有大量公司在排队等待上市,它们已经准备好提交S-1上市申请文件,一切都取决于时机。”

虽然IPO市场难以预判,但其他因素可能会使并购交易环境保持活跃。

“并购活动在1月份开局强劲,但从1月到4月相对平静”。不变的是,大型制药公司仍然面临着巨大的专利悬崖收入压力,将不得不积极行动,动用资金来购买资产,尤其是后期资产,以填补投资组合的缺口。

Crean大胆预测,“一些公司未来面临的收入损失规模较大,小规模的交易或将不足以解决问题,今年晚些时候可能会出现更大规模的交易——甚至是‘变革性并购’。”虽然大型制药公司目前还在观望,但他们“等不了太久”。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