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流通暗战升级:医药千亿巨头被查,戳破了什么泡沫?

访客 2025-04-22 11:35:21 26039
流通暗战升级:医药千亿巨头被查,戳破了什么泡沫?摘要: 4月14日,通用技术重药控股在江西召开了2025年一季度经营工作会,会议全面总结了一季度经营工作情况,并强调了六项二季度的重点工作要点,包括提质增效、加强两金管...

流通暗战升级:医药千亿巨头被查,戳破了什么泡沫?

4月14日,通用技术重药控股在江西召开了2025年一季度经营工作会,会议全面总结了一季度经营工作情况,并强调了六项二季度的重点工作要点,包括提质增效、加强两金管理、提升核心能力、坚持攻坚克难、强化内外协同、守好合规底线等多个方面。

可就在4天后,一则公告打破了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4月18日晚间,重药控股发布公告披露:重庆证监局近日对该公司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因为公司2023年年报存在信息披露违规问题。同一天,公司及相关人员还因为同样的原因收到深交所的监管函。

将时间回拨到去年年初,彼时通用技术集团拟拿下重药控股的控股股东重庆医药实控权,重庆医药、中国医药两者自此合二为一,新的“联合体”体量突破千亿,在我国流通企业榜单中排行第5,是第6名南京医药的两倍,正式改写了医药流通行业格局。

但这则公告无疑说明,合并只是发展的第一步。在流通行业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企业并不是光靠体量大就能取胜,还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

犯了什么错?

根据公告,经重庆证监局调查发现,重药控股存在以下问题:2023年,部分收入未实质取得货物控制权,错误适用总额法进行确认;部分收入在期后大额退货,且无有效证明材料、无合理退货理由;部分收入无商业实质;部分收入实际确认时点与公司已披露会计政策不符。上述问题导致公司2023年度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准确。上述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这则调查看似提到了许多点,但其实来来回回就是四个字:业绩不实。不过究竟是有意为之,还是财务统计差错,通报中并没有写明。

所谓“未实质取得货物控制权”和“无商业实质”,简单来理解,就是交易并没有实际发生,最多只是签署了相关合同。

“部分收入在期后大额退货,且无有效证明材料、无合理退货理由”则是另一种情况,即在交易发生之前,口头或者签署补充协议承诺客户可以退货,让客户协助自己一起虚构业绩,把收入做高。“是不是存在工业端企业连带‘压货’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无法判断,但不排除这一情况。”一位行业人士分析。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有受访者认为这与国有上市公司的业绩考核和市值管理要求相关。自去年年初国务院国资委首次提出“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市值管理”概念被抛向台前。去年11月,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其中正式明确了市值管理的定义以及相关主体的责任义务。

至于这层泡沫被戳破,除了监管因素外,或许还同实控人发生转移有关系。

重药控股今年年初公告宣布,2%的国有股权无偿划转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本次划转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仍为重庆医健,间接控股股东由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重庆化医)变更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通用技术集团),实际控制人则由重庆市国资委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

而就在实控人完成转移的前些日子,重药控股发布了2024年的业绩预告,成绩不太好:预计2024年净利润2.9亿元-3.9亿元,同比下降40.45%-55.72%,主要原因包括药械带量采购扩围,国家集采、省级集采、联盟集采全面铺开,客户应收账款账期延长,根据预期信用损失率计提的减值损失等。

考虑到正式年报即将发布,不乏有业内人士推测,对继任者最有利的方案,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次性将历史上的“虚假繁荣”全部引爆,给接下来一年一个新的开始。前段时间白云山发布年报,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巨亏超3亿元,给全年业绩造成了重大影响,也同样被行业理解为是类似原因。

分析归分析,此时以重药控股为代表的一系列流通企业,要面对的不光只是内部问题,更有外部的挑战。

巨头如何应对挑战?

当下,随着业内不断的并购整合,流通行业的格局已经基本稳固。

去年11月商务部发布的《2023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全行业已形成1家年销售规模超5000亿的超级巨无霸(国药)+4家超1000亿元的大型药品流通企业(上药、华润医药商业、九州通、重庆医药-中国医药联合体)的格局。

五家企业,占据了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的半壁江山。

然而企业经营并不是光靠规模取胜,即便规模相仿,经营质量也不尽相同。

由于历史原因,重药控股大多布局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西部,对接的医疗机构平均营收水平较东部省份偏低,如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账期长,应收帐款高,直接影响到业绩的表现。E药经理人综合梳理财报数据发现,国药控股、华润医药和上海医药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都在100天上下;九州通最短,不到70天;而重药控股高出了一大截,在150天以上。

梳理财报可见,重药控股这几年的利润一直在下滑。

2022年,重药控股实现营业收入678.29亿元,同比增长8.4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52亿元,同比减少5.29%。

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801.19亿元,同比增加18.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55亿元,同比减少31.22%。

2024年三季报显示,重药控股主营收入596.93亿元,同比上升2.24%;归母净利润2.92亿元,同比下降43.54%——值得一提的是,彼时公司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出现了同比上升1269.44%的惊人涨幅,但依然没能对整体表现造成太大影响。

通过这组数字中就可以直观看出,尽管重药控股近年来营收规模持续在扩大,但利润率持续走低的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表面上看,重药控股和中国医药能够形成互补,前者布局西北、西南部地区,后者专攻华北和东南部省份,双方加起来正好可以辐射全国。但由于中国医药的回款效率同样相当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在150天上下,合作并没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或许是发现光靠并购解决不了问题,股东通用技术集团选择“另辟蹊径”,攻入了器械领域。

2024年7月,通用技术集团战略投资东软医疗并成为其最大股东,该项投资系近5年国内大型医疗影像设备领域一级市场股权融资最大金额。投资完成后,东软医疗估值145亿元,通用技术集团持股45%,开创了国内大型医疗影像设备领域央企与民企合作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通用技术集团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布局早已开始,2023年下半年,通用技术集团旗下另一上市公司环球医疗以4.68亿元收购了凯思轩达85%的股权。凯思轩达能提供各类型医用影像设备的维保服务,维修能力可覆盖主流医学影像设备以及生命急救类、呼吸麻醉类、血透类、超声类等设备。

最后就是重药控股自身,在地位稳固的基础上,业务逐渐从“抢地盘”过渡到了“稳地盘”,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从流通供应商向医药全生态链服务商转型。具体行动上,分为布局上游医药工业;做专业CSO,或药械品牌运营;以及下游延伸零售布局。

上游工业方面,根据重药控股2024年半年报,公司主要参股工业子公司为重庆药友,持股比例约38.67%,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8.13亿元,归母净利润4.14亿元。拥有在研项目10余个,涉及心脑血管、精神神经、消化代谢、自身免疫等多个研发管线,其中普瑞巴林胶囊、枸橼酸托法替布片2个品种获批生产,1个项目正在进行CDE补充资料研究。

中国医药2024半年报中也提到,报告期内工业板块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18%,共有10个产品获批,其中一致性评价产品4个,新产品2个,原料药4个;实现营业收入15.91亿元,同比下降7.58%;实现营业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23.10%。

下游零售布局方面,重药控股在半年报中提到,未来公司将加强零售全渠道建设,线上、线下多渠道发展,构建多维营销服务网络。在传统零售药店基础上,积极发展“药店+”模式,探索“药+诊”“诊+药”模式的运营,锁定精准会员顾客,实现创效增收;还自建了医药电商平台,提供B2B和B2C等服务。

此外,近年来随着处方药外流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的进一步推进,DTP也是各家流通企业着重布局的一点。半年报中显示,重药控股当下大力布局并已拥有DTP专业药房169家。

尽管形势艰难,且船大难掉头,但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改革举措初见成效,或许当业绩风险引爆后,接下来的重药控股很快会见到彩虹。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