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揭秘山姆中国新动向,撤掉刘鹏后,能否迎来更好的未来?

访客 2025-11-08 16:01:08 40905 抢沙发
撤掉刘鹏是否能让山姆中国变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刘鹏作为山姆中国的领导者,其决策和领导风格对公司的运营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公司的运营状况和未来发展不仅取决于高层领导,还受到市场环境、竞争态势、员工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仅仅撤掉刘鹏并不能保证山姆中国就会变好,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公司的发展。

刘鹏或许是零售行业有史以来处境最尴尬的总裁了。

11 月 3 日,刘鹏上任山姆 CEO 第八天,被大量用户在全网投诉 " 声讨 ",甚至有人整理出投诉模板,号召集体向中国沃尔玛总部、美国山姆及美国沃尔玛总部反映问题。

从履历上看,刘鹏并不逊色。他于 2015 年加入阿里巴巴,先后担任天猫国际总经理、天猫进出口业务总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兼 B2C 零售事业群总裁、淘天集团品牌业务发展中心总裁等职务。更早之前,他还在海尔、苏宁、麦德龙集团万得城中国以及好孩子担任过高管。这些经历足以说明他的能力与经验。

然而,就在他上任消息公布之初,已有用户流露出不满情绪。随后,用户发现山姆 APP 进行改版,部分商品的展示图片从原本简洁的白底实物图,换成了烹饪后的成品图或带有鲜艳背景的氛围图。

左图:改版后的 APP;右图:改版前的 APP

这一改动迅速 " 点燃 " 本就不满的用户,认为刘鹏带来了 " 阿里味 ",山姆官方小红书账号的评论区被 " 辞退阿里高管 " 刷屏,相关词条冲上热搜。

11 月 3 日晚,山姆会员商店发布声明并强调,改动始于 8 月,似有意撇清与新高管的关联,平息舆论质疑。但网友依旧不买账:" 加班到晚上 10 点发声明是谁逼的?"

一次普通的人员变动,怎么就激起了如此强烈的用户反弹?

刘鹏为何成为众矢之的?

这一次大规模的抵制 " 运动 ",表面看是针对刘鹏,实则是消费者对山姆近年来一系列问题长期不满的总爆发。

2024 年,山姆在中国市场迎来高光时刻:会员们为其贡献了超过 1000 亿元的营收,业绩占沃尔玛中国总营收的三分之二,使其成为中国首个突破千亿规模的外资零售企业。

伴随业绩增长的是快速扩张。2020 年起每年开店 5-6 家,2024 年提速开店计划至每年 6-7 家,2025 年又更新至年均 8-10 家。截至目前,山姆会员店在中国拥有 58 家门店,并逐步下沉至昆山、晋江、张家港等县级市。

会员规模同样迅速膨胀。据市场消息,2019 年山姆中国的会员数量接近 200 万,2020 年为 300 万,2024 年底为 860 万左右,截至 2025 年 6 月,山姆中国付费会员数已突破 900 万——一座特大城市的人口体量。

但今年夏天,中国的会员先是被一枚 " 低糖版好丽友派 " 惹怒。虽然号称山姆独家特供,但商品配料表中的起酥油(含反式脂肪)与宣传的低糖标签不符。同时,山姆下架了一批在消费者视角下的高复购产品,如低糖蛋黄酥、杨枝甘露、太阳饼,引起了诸多不满。

部分商品质量也被质疑品控降级。有网友晒出,同样是标价 36.8 元的 MM(Member ’ s Mark,山姆自有品牌)有机大豆,去年买的黄豆 1 级质量,标明非转基因,今年变成了 3 级。

山姆耍的小心眼儿还不止这些。不少会员指出,很多国产商品披上了洋马甲。如山姆里的盼盼被改成了 Panpan,"Panpan 法式泡芙 " 盒子上写着 La Pate a choux(" 泡芙 " 的法文);而山姆里的 "Charcheer" 其实就是恰恰,卖 " 意式火腿坚果仁 ";徐福记、喜之郎、卫龙等童年品牌也纷纷 " 改头换面 ",以高纤维、低 GI、进口风味等标签重新亮相。

与此同时,产品质量事件频发。光 2024 年 9 月,10 天内,山姆连续被曝出 5 起食品安全问题,包括深圳前海店的牛奶包装附着黑色虫卵、南京店果汁饮料漂浮异物、常州店鲜肉月饼吃出牙齿等。

可见,用户的情绪并非一日之寒。从好丽友派一个单品开始,不满逐渐蔓延至更多商品,转向负责采购的高管,最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舆论风向——山姆选品的问题,是目前的国人高管造成的。

此次 App 图片改版,彻底点燃了积压的质疑,这种 " 淘宝风 " 的图片处理方式,与山姆一贯的真实展示理念背道而驰。此时上任山姆中国总裁的刘鹏,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谁是 " 罪魁祸首 "?

此次舆论风波之所以迅速发酵,在于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高度敏感,以及对外来高管是否真正理解并坚守山姆初心的普遍怀疑。

自 2008 年 " 三鹿奶粉事件 " 以来,公众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任基础受到严重冲击。此后," 地沟油 "" 瘦肉精 "" 脚踩酸菜 " 等事件的接连曝光,更加深了消费者的戒备心理。

在这种背景下,以严苛选品和品质承诺立身的山姆,自然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可以说,会员支付年费,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套 " 值得信赖的生活秩序 "。当这套秩序因品控问题出现裂痕时,商业模式的根基便开始动摇。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认为,山姆选品问题频出,与其近两年的高速扩张直接相关。2019 年 1 月,山姆在中国才只有 23 家门店。但是到今年年底,门店将超过 60 家,翻了一倍多;会员数量从约 300 万暴涨至 900 万。产能要同步提升一个数量级,压力迅速传导至供应商端。

很多原本小而美的优质供应链难以跟上如此快速的扩张节奏,即便立即建厂,投产也需一至两年周期。为填补产能缺口,山姆开始引入规模大、供货快的大众化品牌。但这些品牌的产品本就有 " 平价 " 的消费者认知,即便符合山姆标准,也会让会员产生 " 品质下降 "" 随处可买 " 的落差感。

与此同时,快速扩张对品控体系构成了直接挑战。《超市周刊》曾报道,山姆的供应商审核周期从 90 天压缩至 45 天,冷库抽检频次也减半。审核流程的简化,客观上增加了品控漏洞出现的概率。

但这种快速扩张也无法停下。在外部,Costco、Fudi、麦德龙、M 会员店等同行的出现以及增长让山姆压力倍增;在内部,传统大卖场衰落,沃尔玛中国的门店数量从 2020 财年的 412 家减少到 2024 财年的 296 家。对山姆而言,为了守住市场、让财报增长,必须继续扩张。

与此同时,管理层的转变,加剧了这种信任危机。

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分析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与管理者人设变得至关重要。他以京东为例,认为其塑造了 " 做实事 " 的消费者认知,而阿里系在某种程度上因 " 周报文化 "" 末位淘汰 " 等职场模式,给公众留下更侧重数据驱动决策与流程优化的印象,与山姆一直以来强调的 " 会员第一 " 形象存在潜在冲突。

更有多起阿里收购案例,如口碑、银泰、大润发等被阿里收购后逐渐失去行业领先地位,就有网友以极具负面色彩的 " 行业百草枯 " 来形容阿里,意指其流量导向的运营模式,可能 " 带坏行业风气、影响外企和传统企业 ",进一步加深了用户对山姆未来的担忧。

因此,当阿里系高管上任与品控问题频发、App 换图在时间线上重叠时,消费者的逻辑链条就变成了:阿里系高管入职→运营逻辑转向→品控标准下滑→商品问题增多。尽管这一推断缺乏实证,却在情绪驱动下成为许多会员的共识。

最后

消费者选择山姆,他们选择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套关于 " 精选、品质、放心 " 的承诺体系。此次 App 换图争议,不过是为积累已久的质疑找到了一个引爆点。从品控降级到食品安全事件,从商品穿上 " 洋马甲 " 到高管背景质疑,山姆正面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当信任彻底瓦解时,再精致的图片包装、再频繁的营销动作,也难以留住人心。在高速扩张与品质坚守的平衡木上,山姆必须做出选择。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714.org.cn/gov/1782.html发布于 2025-11-08 16:01:0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090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