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24年硕果累累,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2024年,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指导下,通过引进全球顶尖教育资源、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国内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年度答卷。据统计显示,2024年“拔尖计划”课程的整体满意率高达97.8%,外方教授的满意率达到98.2%,学生的继续参与意愿为87.6%。
成果斐然:合作高校与课程数量双突破
截至2024年底,“拔尖计划”已与全国百余所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其中重点建设高校及“双一流”院校占比达50%,合作院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顶尖学府。该计划分阶段推进人才培养网络建设——春季学期以23所头部院校为核心,联合近百所高水平大学;秋季学期进一步扩展至国家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中的29所,成功构建起梯度化协同培养体系。这不仅显著提升了项目的整体学术水平,还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触国际前沿知识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在课程引进方面,截至2024年底,全年累计引进计算机科学、电子电气工程、数据科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物理学、金融学等全英文跨学科交叉课程达400多门次,超过4万名学生从中受益。这些课程不仅涵盖了传统学科领域,还引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内容,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助力国家在科技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课程与科研紧密结合,加强国际化科研人才培养
“拔尖计划”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完成第一阶段理论课程且成绩优异的学生,经选拔后可参与教授课题组的深度科研实践。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参与包含论文开题与开题答辩、文献调研与实验方案设计、数据代码模型或文献论证、论文写作与评审、论文答辩与综合评价五个关键环节的完整研究过程,最终完成一篇研究性论文。
2024年暑期,“拔尖计划”成功邀请83位全球顶尖高校教授来华授课,并在国内三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开展实地科研实践,通过选拔的两千余名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些国际化课程不仅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还通过深度的科研实践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拔尖计划”以卓越的成果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通过引进全球顶尖教育资源、构建梯度化协同培养体系及推动课程与科研深度融合,项目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创新能力,更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未来,“拔尖计划”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前沿学科,优化培养模式,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舞台占据更重要地位。同时,项目将持续推动国际化科研人才培养,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实现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目标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