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卢林:AI诊疗“大有可为”亦当“有所不为”

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晓彤
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今年的建议中,卢林提到了从创新优化技术、制定伦理准则、加强政府和行业协会引导等方面,推动AI技术与医疗行业双向奔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医疗成为热议的话题。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范围内已有超过百家医院完成了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面对更智能的路径、更精准的问诊,AI与医疗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全国两会期间,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对话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省立医院东院保健神经内科主任卢林,谈谈一线工作者心中的AI+。
无论是临床的医生还是就医的患者,我们都在关注着它的潜力与发展,期盼着它能发挥越来越多的价值。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卢林敏锐地感知到了AI给整个医疗领域带来的变革和影响。
今年两会,卢林带来的建议中就提到了借助AI技术构建智慧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在卢林看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AI技术的崛起,能够为智慧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契机。以DeepSeek为例的AI技术,能够凭借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构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发挥其在智慧医院建设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医疗文本处理方面,DeepSeek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和分析病历、医学文献等文本信息,为医生提供全面的知识支持;而通过对大量病历数据的学习,DeepSeek等AI技术还可以总结疾病的诊断规律和治疗经验,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在医疗知识图谱构建方面,DeepSeek能够整合医学领域的各种知识,形成一个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帮助医生快速获取所需信息,提高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关报道亦指出,从技术层面分析,AI大模型等在医学影像分析、电子病历处理、辅助诊断等场景的准确率能够突破90%门槛,单例处理效率甚至能够提升3—5倍。
卢林表示,带来一场‘效率革命’的同时,AI技术也在慢慢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但前提是‘应用得当’。记者注意到,今年2月,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互联网医院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而3年前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中,也曾明确指出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医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活’,它也充满了人文关怀。医生除了要了解患者病情、考虑如何治疗之外,还需要了解患者的顾虑与处境,给予他们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和支持。卢林直言,医学的本质,始终是人对人的照护,对病案的分析和临床诊断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复杂过程。而AI缺乏临床实践沉淀,在处理复杂病例、结合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诊断方面就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重症、急症领域。
在此前的调研中,卢林发现,基于DeepSeek等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层面上,AI的数据质量与安全问题突出;在实际应用中,数据泄露和数据篡改的风险也不容小视;在模型的可解释性与可靠性上,其决策过程也容易受到性能波动的影响;在医疗伦理与法律层面,AI诊疗过程中更面临着出现责任归属模糊、隐私保护困难等伦理困境,此外,责任认定、数据保护、医疗事故处理等方面也存在法律上的空白和争议。
是否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与优化,建立统一数据标准、加强质量管理和安全保障,提升数据质量与安全?是否能够通过加强AI技术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破解更多AI的待探索领域?是否能够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对AI+医疗的规范和引导,从而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等?卢林告诉记者,今年的建议中,他提到了从创新优化技术、制定伦理准则、加强政府和行业协会引导等多个方面,推动AI技术与医疗行业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