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田野里的诗意生长:诗画班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灵之光

访客 2025-03-28 12:09:03 38159
田野里的诗意生长:诗画班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灵之光摘要: 当春风拂过油菜花田,桃源县佘家坪镇中学诗画班的孩子们正趴在田埂上,用铅笔头在纸页上写下“泥土的呼吸是暖的,托着我和春天一...

当春风拂过油菜花田,桃源县佘家坪镇中学诗画班的孩子们正趴在田埂上,用铅笔头在纸页上写下“泥土的呼吸是暖的,托着我和春天一起发芽”。在这所乡村中学的特色诗画课上,留守儿童们将孤独化作笔尖的星辰,让思念流淌成田间的溪流,用诗歌与绘画构筑起一座治愈心灵的秘密花园。

田野里的诗意生长:诗画班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灵之光

田野课堂:与春天对话

“写诗不用憋在教室里!”随着诗画课教师李秀老师一声招呼,二十多个孩子欢呼着涌向校外金黄的油菜花田。他们或蹲在花丛中观察蜜蜂振翅的轨迹,或仰面躺在草地上捕捉风掠过花田的声音。“蝴蝶蘸着油菜花粉,给天空写一封金黄色的信”,学生小萱的诗句让随行教师红了眼眶——这个本学期刚转来的女孩,几周前还因父母关系的破裂、要和以往很少共处的奶奶生活、新转来陌生的学校而时常在日记里写下生与死、孤独与脆弱的话题。

诗画班的课程设计充满野趣:孩子们在秋日稻田里拓印稻穗纹理作画,在冬日的第一场雪下时推开窗户记录风雪呼啸声入诗。而春天的户外课堂最为热闹,学生们把捡拾的花瓣夹进诗集,用炭笔素描新燕衔泥的姿态。“以前总觉得心里堵着石头,现在石头开出了花。”学生李玮柯举着写满三页的"诗歌本"说道。

田野里的诗意生长:诗画班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灵之光

勇气勋章:跨越时空的致敬

在本学期的"拥抱勇气"主题课上,当老师提议"把勇气勋章颁给值得致敬的人"时,教室忽然陷入沉寂。直到男孩黄逸轩突然站起来:"我要颁给方志敏,他在《可爱的中国》里说过,我们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句话如同打开闸门,孩子们争相把勋章颁给戍边战士、老师、还有养儿育女白了头发的母亲。

放学铃声响起后,留守女孩黄麟欣却磨蹭着不肯离开。她攥着带有金色勋章的诗歌纸蹭到老师跟前:"刚才我不敢说...我要把勋章颁给爷爷。"纸上歪歪扭扭写着:"爷爷的针管里,装着让我好好长大的勇气"。这个父母离异后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女孩,终于把深藏的秘密变成了诗。

美育浸润:让孤独找到归途

佘家坪镇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少华同志这样说道:“孩子们让我想起里尔克那句‘诗并非情感,而是经验的结晶’——他们的诗句里既有泥土的温度,又有生命真实的褶皱。诗画班虽然还处在初创阶段,但它是‘让心事发芽’的魔法课堂,每周一和周三下午,诗画班的门缝里总会漏出细碎的笑声。没有标准答案,不设字数限制,唯一的规则是‘诚实地表达’。这间‘永远舍不得下课’的教室,正在改写乡村教育的叙事。当留守儿童把生活谱成诗,把伤痕绘成星图,那些曾被定义为‘缺失’的童年,反而淬炼出惊人的生命力。或许教育的真谛,本就不是填满空缺,而是点燃一束光,让每颗心都找到自我照亮的方式。他们的诗句或许不够工整,却饱含生命的重量——沾着露水的野雏菊知道,混着牛粪味的泥土知道,那些被诗句焐热的童心,正在春天里拔节生长。

田野里的诗意生长:诗画班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灵之光

佘家坪镇中学的诗画课证明,美育从来不是奢侈品。当教育工作者真正俯身倾听土地的心跳,即使最细弱的幼苗,也能在诗意滋养下绽放出震撼人心的光芒。

通讯员 李秀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