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财政政策面临四个转向

首季GDP超预期,关税战之下,后续经济向何方?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
“一季度我国GDP增速好于市场预期,延续了去年以来稳中向好、稳中回升的态势,实现良好开局。”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这与出口继续畅旺、政策加力扩围、市场活力信心增强三个因素密不可分。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关税战的终局是经济的韧性和财政实力的较量。他进一步就财政政策提出四点建议:从过去更多关注赤字率转向支出增速;从过去的收入端减税降费转向总支出端的扩大支出;从重投资转向投资和消费并重以及重企业转向重家庭,重供给、重生产转向重需求;从更多支持地方政府收储、盘活存量土地,转向研究中央政府层面成立房地产稳定基金。
万亿级消费增长点加快涌现
从消费方面来看,今年一季度消费在政策的推动下持续改善。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671亿元,同比增长4.6%,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9%,比1-2月份加快1.9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58%。
数据显示,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显效,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6.9%、21.7%、19.3%、18.1%。截至4月8日零时,消费者累计购买12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3571万台,发起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208.5万份,有力促进了消费的回升。
“我们看到现在整个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对消费市场的引领促进和激发作用非常重要,这也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现4.6%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支撑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王微指出。
从结构调整上来讲,王微认为,消费结构升级还在持续加快,特别是服务消费加快增长和商品消费提质的势头依然突出。
一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0%,继续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延续了持续向服务消费转型升级的态势。一季度,特别是春节假期,居民出行度假、文化娱乐及体育健康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电影票房收入创历史新高,多地演唱会火爆出现一票难求。
消费品提质升级也在加快,特别是以“两新”政策、消费品以旧换新为支撑的消费品置换升级在加快,包括在消费品以旧换新中,汽车的置换销售占比较高,在家电方面,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一些中高品质的家电产品的销售占比也在不断的提高,向新的势头不改。
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促消费成今年工作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需求列为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首。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2025年工作方案》,围绕加强政策支持、搭建平台载体、优化消费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48条具体任务举措。
王微指出,向服务消费扩容和升级是现在消费拉动非常重要的动力,未来我国服务消费支出占比要超过50%,这也意味着未来消费更大的增量不是传统的商品消费,更多的来自服务消费。服务消费增长更多的动力来源是旅游出行、文化娱乐和健康养生,这三个方面是服务消费的新三样,对服务消费的拉动作用更加强大。
王微认为,新技术也在推动大量的消费创新,包括新产品、新服务场景、新消费的模式都在加快发展,所以创新现在对中国消费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围绕着这些消费的增长,有大量的千亿级乃至万亿级消费的增长点在加快涌现。
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仍需政策加力
从房地产来看,一季度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9.9%,降幅较1-2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2186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降幅比1-2月份收窄2.1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额20798亿元,下降2.1%,降幅收窄0.5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保持了持续向好的趋势,目前正在向结构性止跌回稳这个方向迈进。
从总量来看,下行收窄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去年9月份采取措施以后,10月份开始房地产的各项指标下行的幅度都在逐渐下降,现在看到一季度的投资、销售额、销售面积,背后的新开工、房地产企业资金到位、个人抵押贷款等,这些都有明显收窄的表现。
温彬指出,3月以来,高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延续修复态势,甚至出现了久违的地王潮,回稳迹象初步显现。与此同时,低线城市仍在低位徘徊,市场继续呈现分化特征。4月高频数据显示,30个大中城市新房成交量季节性放缓,市场止跌回稳仍需政策加力。
倪鹏飞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房地产市场要止跌回稳根基还有待于夯实。“去年10月以来到现在半年时间,这是自2021年以来房地产平稳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究竟二季度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整个方向是什么,我认为有待于政策方面的加码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持续向好。”倪鹏飞表示。
倪鹏飞建议,加力收储转保障房,具有一箭多雕的作用;降低成本,减轻存量、增量房贷利率;个人所得税、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收,要进行减免;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好优质公共服务的规模效应。
择机推出增量政策的必要性上升
当前,时间已经进入二季度,由美国掀起的关税战正在全球上演,我国虽然一季度表现良好,但是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和复杂,经济回升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罗志恒认为,往后看应该关注三方面挑战:一是关税战问题,去年对美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4.7%,面对现在的超高关税,二季度出口到底会怎么样,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出口转内销非常好,还有对美转非美销售的问题,以及怎么应对这些出口企业以及出口相关的行业从业人员就业的问题。
二是化债之后地方政府的压力有所缓解,但是房地产止跌回稳要进一步夯实,房地产直接影响到地方财政,与此同时PPI处于较低水平,又会直接影响到税收,地方政府面临财政紧平衡形势。要如何进一步缓解地方政府压力,使其轻装上阵,成为支持经济的主体,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是房地产,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初步的止跌回稳,全国的房价止跌回稳,乃至房地产投资的止跌回稳,可能是下一步需要去关注的事情。
4月9日李强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指出,要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推动既定政策尽快落地见效,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温彬看来,随着美国于4月初加征“对等关税”,二季度出口可能面临较大挑战,择机推出增量政策的必要性上升。从政策节奏看,4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将是重要观察节点。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二季度可实施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进一步传递出提振投资者信心、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明确信号。
罗志恒表示,关税战的终局是经济的韧性和财政实力的较量。他进一步就财政政策提出四点建议。
具体来看,罗志恒认为,财政政策可能要从过去更多关注赤字率转向支出增速,如果只盯着赤字率可能会产生顺周期的行为,当经济政策往下走,财政收入在往下走,支出等于收入加赤字和债务,相当于经济增速往下走,财政收入往下走,支出增速也在下降,这与逆周期调节的要求相悖。所以,转型的首要任务就是财政政策的锚是不是要从赤字率转向支出增速,如果今年遇到了像美国特朗普超预期的关税冲击,是不是要及时去追加预算,在现有4%基础之上,让财政支出增速与经济增速大致匹配。
在罗志恒看来,财政政策应从过去的收入端减税降费转向总支出端的扩大支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再提减税降费,更重视扩大支出,因为减税降费可能会使资金淤积在企业或居民手中,而扩大支出,不管是工程建设、政府采购,都会转化为企业的收入。
罗志恒表示,扩大支出应该从重投资转向投资和消费并重以及重企业转向重家庭、重供给、重生产转向重需求。通过改善公共福利,缓解老百姓看病、养老、住房等后顾之忧,从而激发消费潜力。对于特定群体,可发放阶段性补贴。例如,阶段性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遭遇关税冲击时,对受损的部分区域和行业、阶段性失业下岗人员,提前做好预案,发放阶段性补贴,提高低保标准等。此外,“以旧换新”政策可考虑扩围至服务业,因为相比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的可持续性更强。
“还要考虑进一步支持房地产,当前支持房地产的措施多由地方政府实施,如收储、盘活存量土地等。”罗志恒称,未来,可考虑研究在中央政府层面成立房地产稳定基金,以帮助地方政府解决能力有限的问题。
除此之外,罗志恒强调,货币政策层面的降准降息也十分必要,这既能减轻房贷压力,也能缓解企业融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