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绘声绘色、身心共振,他们用声音征服世界

访客 2025-05-02 11:14:46 68712
绘声绘色、身心共振,他们用声音征服世界摘要: 随着国产动画、广播剧的蓬勃发展,受众接触到中文配音的机会越来越多,中文配音演员也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甚至有了大批热情...

绘声绘色、身心共振,他们用声音征服世界

随着国产动画、广播剧的蓬勃发展,受众接触到中文配音的机会越来越多,中文配音演员也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甚至有了大批热情的粉丝。

曾经,这份不怎么露脸的配音工作,似乎只存在于影视作品结尾处那份演职员名单,几乎无人在意。现在,他们以醇厚、多变的音色获得大批拥趸。

许多关于他们本人的好奇也随之而来:这些声音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人?他们的收入如何?“张嘴就来钱”的工作是不是很轻松?他们如何开始这段职业生涯?作为配音演员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

采写/糖心

编辑/云路

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

「人间像素」 邀请到两位配音演员

讲述他们的工作与生活

⬇️ 点击听他们say hi

从论坛、贴吧和出租房里走出的配音爱好者

时光回到 2003 年,被非典所困的旅游领队张杰,在家中无所事事,靠上网打发时间,从小看经典译制片长大的他,最爱去两个网站,一个是 K 歌网站,一个是中国配音网论坛。

与此同时,季骜杰还在中学校园里背单词。那个时候,他还不懂得“发音要叼得住字”是什么意思。

21 世纪初的互联网,网民不多,中国配音网论坛里气氛友好,大家会共同欣赏来自上译厂(上海电影译制厂)、长影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经典作品,对《佐罗》的配音演员童自荣等代表人物津津乐道。聊得嗨了,张杰自己的心也蠢蠢欲动,他从头学起,摸索着下载了专业的音频剪辑软件,配备了“只比手机耳麦好一点”的麦克风,开始尝试为喜爱的片段配音,模仿起电影里的声音来。

早期的互联网为声音爱好者提供了强大的舞台,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张杰孜孜不倦并乐在其中地做一个发烧友,上传作品,用爱发电。直到张杰和朋友们组了一个大局,打响了发烧友出圈的第一枪——2005 年,一群完全业余、没有学过任何相关知识的小伙伴分角色演绎,花费三四个月时间,配出了一整部柯南剧场版电影《瞳孔中的暗杀者》,张杰在其中担任毛利小五郎的配音。

这部电影在当时并无官方中文配音,中国的动漫爱好者们只能观看有中文字幕的日语原版,于是才有了张杰和朋友们的配音作品。虽然只是自发的“票友”行为,但为长达 100 分钟、角色众多的电影演绎出这样一部音色丰富、演绎包含热情的作品,已经实属难得。这部作品,也在张杰所在的“圈子”里引发了不小的震荡。

参与其中的演员们因此获得了许多认可,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张杰和几位主要角色终于被看到,有了真正去“试音”的机会,并逐步得到了配音业界的认可。

经过了几年的努力,他们梦想成真。

2009 年,经过选拔和试音,张杰成为了“名侦探柯南剧场版” 官方指定的配音演员,演绎中文版的工藤新一和怪盗基德,他的声音,终于走上了电影院的大荧幕。从 2009 年开始到 2024 年,阿杰一共为 14 部柯南剧场版电影配音,从《漆黑的追踪者》到《迷宫的十字路口》,华语观众有了属于自己的“新一”和“基德”。

季骜杰也在百度贴吧上找到了和自己一样“对声音感兴趣”的人,一群热爱配音的年轻人组建了“月声配音社”,季骜杰参与了社团的翻配活动,从喜欢到模仿,他认识了不少同道中人。大学毕业以后,他心怀梦想从老家到北京打拼,启动资金是从爸妈那里提现的多年积攒下来的压岁钱 2 万元。他在北京找到了“组织”——有老师带领的配音班子“京诚之声”。

“京诚之声”成立于 2006 年,是北京第一个在工商局完成商标注册的影视剧配音团体,由著名配音演员齐杰、陆揆等创立。

齐杰和陆揆是专业精湛、经验丰富的配音演员,齐杰的配音代表作有 1987 年版电视剧《红楼梦》贾琏,电视剧《雍正王朝》十三爷等,陆揆的代表作有电视剧《大明宫词》李显、崔缇等。

“京诚之声”的四位老师,带领着 20 来个年轻人一起学习、接活。学员们跟着老师们一块去工作,旁听老师配音,偶尔录录“群杂” 。群杂又叫背景人声,多位配音演员同时发声,用来呈现故事情节的环境气氛,比如热闹的街市、学校操场、战争场面等。这样的工作,初学者也能胜任。

偶尔需要一些小角色的声音,老师会用眼睛扫一遍录音棚内的二三十人,从中挑一位出来演绎。据季骜杰回忆,这个时候的空气就会凝重起来,老师和二三十个同学一起盯着你录,你要是录了四五遍还没过,汗就下来了,“压力会非常大,常常是录完了以后发现全身汗湿。”

其实这也是教学方式的一种,老师用这样的方式来锻炼初学者的心智。

老师们不收学费,还给学员们提供免费的晚饭。等学员成长到能录正式角色后,会得到相应的报酬,但同学们能接的活还有限,在北京打拼,仍然面临着租房、交通和另外两顿饭的着落,因此,学员们的流动性也很大。季骜杰在老师们的扶持下努力支撑,在 2 万元存款快要见底的时候,他终于接到了属于自己的“活”——原创国产动画《凹凸世界》。

国产原创动画项目诞生之初,预算有限、前途未卜,请不起知名的配音演员,就在新人当中寻找,由此发现了季骜杰。虽然当时的《凹凸世界》还是个小项目,但这仍然是正式的配音工作,报酬和跑龙套大不一样。随着《凹凸世界》打开市场,季骜杰也一同成长起来,在配音圈崭露头角。

绘声绘色、身心共振,他们用声音征服世界

「729 声工场门口」

时光荏苒,张杰在配音界打出一片天,成为当代青年配音演员的领军人物,他专业精湛,为人和气,大家亲切地称呼他“阿杰”。阿杰与合伙人一起组建成立了“729 声工场”配音公司,成为中文配音圈里数一数二的标杆团体之一。

季骜杰也在北京城站稳了脚跟,他的艺名“森中人”更为大家所熟知,熟悉的人也会叫他一声“老森”。现在的他,成为年轻一代的“新班主”,是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创始人,专门做配音业务。他用人没有门第之见,也不计较新老之分,只要能力达到项目要求,都能与之友好合作。老森专业过硬,一丝不苟,对年轻人既爱护有加、更严格要求。

在网络时代走上国际擂台的配音演员

早期的配音艺术家们,为了将洋味儿的作品重新调和成更适合中国观众的口味,一个字一个字,一帧一帧地抠发音、看口型,用中文去配合外语发音的抑扬顿挫和语言习惯,从无到有地奠定了中文配音的基石,形成了有着独特韵味的“译制腔”。今天,“译制腔”成为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被网友们竞相模仿或“玩梗”。不论网友的声音是否好听,吐字是否准确,当这样的腔调出现,人们几乎马上就能识别出来。

穿越时空的“译制腔”,记录了当时中文配音的风格,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文配音的要求和标准也在不断前进。

到了新一代配音演员阿杰和森中人他们,面临着更严苛的战场:大多数观众已经习惯了听原声看字幕,在译制配音的擂台上,年轻一代的配音演员面对同时期的观众,比他们的前辈挑战更多——当年的观众在面对译制作品时,并没有接触过原声的视听效果。

放眼国际,世界各国的配音演员也都不轻松,就拿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来说,日本的配音演员们也在根据时代的发展、观众群体画像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着配音的语言风格,正如《聪明的一休》的配音风格并不适用于现代版的《鬼太郎》一样,一代又一代动画作品背后的配音演员也在不断革新。

两位中文配音从业者抱有同样的态度——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发展,正如任何文化都有时代的年轮包裹一样。

国产动画《凹凸世界》,第一季 2016 年上线,更新至今,深受很多观众喜爱。森中人为剧中角色“雷狮”配音。按以往的经验,面向少年儿童群体的作品,配音演员的语言风格会调整得比较低幼化,甚至语速也较为缓慢。在创作中,森中人不落窠臼,尝试从角色性格与现代年轻观众的听感出发,用声音为角色打造出桀骜不驯的性格,大受好评。新的尝试获得成功,让他对今后的创作充满了信心。

绘声绘色、身心共振,他们用声音征服世界

「《凹凸世界》雷狮」

而阿杰面临的白刃战更加残酷,动画作品《英雄联盟:双城之战》改编自美国游戏《英雄联盟》,第一季于 2021 年在视频网站 Netflix 和中国的腾讯视频同步播出,制作伊始,《双城之战》就公布了中英日韩四个国家的配音演员阵容,阿杰担纲希尔科的配音。同一个角色,同一句台词,不同国家的配音演员将会演绎出怎样的风格,阿杰和小伙伴们不但要和国际上赫赫有名的配音大咖们同台竞技,更要接受来自观众的考量。

绘声绘色、身心共振,他们用声音征服世界

「729 走廊上挂着《双城之战》海报」

新一代的中文配音演员从容地站上了擂台,游刃有余、风采绽放,中文版的《双城之战》与其他语言版本齐头并进,不落下风,更因共同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土壤,博得了华语观众的一致好评。

绘声绘色、身心共振,他们用声音征服世界

「《双城之战》希尔科」

肩负希望又埋头深耕的配音打工人

中文配音的蓬勃发展,始终依托于中国原创动画和广播剧等作品的崛起,只有真正的好作品才能开辟属于中国话的江山。

中文配音不再仅仅为影视作品锦上添花,而是成为了中国制造的文化产业腾飞的翅膀,日趋强大的中文配音水平,是中国原创动画和中文广播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相辅相成、一荣俱荣。

随着《三体》《杀破狼》广播剧、《狐妖小红娘》《罗小黑战记》动画电影等作品一部部问世,中国的观众不必再翘首以盼等待其他国家更新作品,日本的观众,也开始反向追看来自中国的动画作品,日本配音演员,也开始研究中文配音的风格。

绘声绘色、身心共振,他们用声音征服世界

「《狐妖小红娘》封面图」

在观众享受声音大餐的同时,其实很多配音演员也蹲在电脑前,看弹幕。

“译制腔”盛行的年代,观众想表达对配音演员的喜欢或提提意见,只能靠写信、打报纸杂志的热点电话,就算在早期的网络上发帖,也不一定能够及时有效传达。

而今天的技术发展又先进又残忍,屏幕上飞过的一条条弹幕,实时传达出观众的心声,是好是坏,是骡子是马,马上见分晓。

在残酷的厮杀中,中文配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对于国外的先进经验,他们从模仿到齐头并进,也从未认过怂。

回顾阿杰和森中人的成长经历,他们幸运地赶上了行业用人之际。外国影视作品、动画片大量进入国内观众的视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播剧、有声书这样的纯声音作品也为他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现在,对配音行业充满好奇和期盼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配音演员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但配音这行,不好入。

这并不是一份“张嘴就来钱”的工作。

在人人会上网的今天,配音人才很难再通过爱好者网站来被人发现,729 声工场和其他同类型公司,会通过海选招募新的血液,再经过一轮轮选拔培训,培养新人。配音对音色和表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就业市场也相对饱和,每年能留下的人并不多。

即便入了行,从群杂到配角再到主角,逐步得到市场和受众认可,这条道路漫长而艰辛。

通常,一位学员要花费 3-5 年的时间苦练基本功,做到吐字清晰,发音稳定。与此同时,学员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观影,去理解人物、理解作品。合格的配音表演既要有语言层面的表演,更要有故事环境的勾勒。

和人们通常想象的不同,一个合格的配音演员并不需要是个“万金油”,不必又能配小孩、又能配老人。一般来说,配音演员会在自己的声音气质里深耕,将自己独有的特点发挥到最大。

配音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天赋会给演员一部分的优势,而吃苦耐劳,智商情商在线和厚脸皮,更是工作中需要拥有的珍贵品质。

试音不通过是常有的事,很多配音演员也都经历过发挥不好,当场被导演叫停、被前辈或录音师讥笑等尴尬的场面。

工作环境永远暗无天日,人像地鼠一样钻进层层包裹隔音棉的录音间。而录音棚里不能有杂音,就绝不可能开空调,冬天还好,夏天经常录得汗如雨下,仍然咬牙忍耐。

作为影视作品赶档期的一个部分,配音工作时间永远不固定,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来活就干,半夜也有可能被叫去补词。白天进了录音间,出来时已满天星斗,甚至迎来第二天的太阳。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从录音间出来以后的恍若隔世:“啊!下雪了!”。

绘声绘色、身心共振,他们用声音征服世界

「录音棚照片」

配音这个行业,不好赚。

根据工作难度和配音演员资历,“接活”的报酬也各有不同,有按整部作品计算的,有按句计算的,也有按最终成品时间计算的。

当然,资深而知名的顶尖演员,收入相对丰厚,如果是甲方指定需要的声音,那就能更上一层楼。但能达到这个水平的配音演员,放眼国内不过寥寥数人。大多数普通从业者,收入和普通打工人差不多。

为了能开拓更大的市场,有了一定积累的阿杰和老森都选择了团队出击,接下整个项目,再分工合作,这样也能打出团队的名气。但如果是刚入行的新人,接一些零散的小活,入不敷出是常有的事,在起步阶段,很难单纯靠配音养活自己。

AI 技术的冲击之下,声音圈何去何从?

席卷而来的 AI 技术,首先冲击了声音圈。文字生成声音的技术日趋完善,从一开始道路导航那种机械的播报,AI 已经生成能说能笑、充满情绪的声音。

阿杰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声音好听的爸爸,也不耽误孩子与手机里的 AI 聊天。最新的一代人类,已经天然适应了各种设备里的电子声,并不会觉得别扭。

在新的技术下,“人的声音”,还能存在多久?

面对这个问题,阿杰和森中人却突然回忆起了自己的老师们和前辈们。“第一次听到那么好的声音,那感觉就是太震撼了!”

“你试过吗,把黑白老电影找出来看,还能从前辈们的声音里听到他们背后的拼搏,听出他们不断打磨时付出的心血,听到他们对行业的尊敬和热爱。”

绘声绘色、身心共振,他们用声音征服世界

「童自荣配音的译制电影」

高速行驶的时代列车会把谁甩下去,谁也不知道。

但至少他们现在还站在这里,那就用心做好每一分事情。继续用这个年代很稀缺的东西,去打造年轻人的热爱。

他们,就是一群热爱声音的人。

这么不容易为什么还要干下去?也许,当配音演员从来不是冲着扬名立万去的。说到底,还是一句因为热爱。而各行各业哪有容易的呢?能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已经很幸运了。

而且,喜欢好听的声音,不一定非要去当配音演员。

涵涵在广播电台工作,和阿杰在中国配音网论坛上是老相识,儿时因为电视上播出的外国动漫和影视剧,涵涵喜欢上了为他们配音的老师们。但涵涵没有去做配音演员。追寻热爱好声音的她,开辟了不一样的追星道路。

她在欣赏各种佳作的同时奋发学习,考上中国传媒大学,还在校时,涵涵就作为“编剧”和阿杰一起制作了广播剧《阴阳师》,在网上的同好圈里“火”了一把。毕业以后,涵涵进入电台工作,为“好声音”写广播稿。

当年的朋友、爱豆纷纷变成了自己工作中的嘉宾,一起去完成广播节目的创作,这不是爽剧,这是她点点滴滴的努力换来的结果。

声音行业就是这样特殊,和其他行业比起来,当老师的不一定真的想当老师,当程序员的也不一定真的想当程序员,但从事声音行业的人,一定是因为喜欢。

配音演员并不神秘,他们就是一群喜欢声音的人。

当 AI 生成的电子声在算法中游刃有余,当技术的浪潮试图淹没人文的气息,那些从录音间里走出来的声音依然在倔强生长。它们不是一个个字节,而是灵魂——每一处气口的停顿、每一瞬情绪的震颤,都烙着血肉的温度。从童自荣的《黄金时代》到阿杰的《双城之战》,从论坛发烧友到行业领军人,中文配音的征途从来不是与机器赛跑,而是在声音里,寻找人类独有的光。

或许未来某天,麦克风前真的不再需要肉身的存在,但那些被热爱点燃的心火,早已化成星子,落在每一代听众的耳畔。正如黑白胶片里的声音穿越百年仍令人战栗、永不消亡——它会在少年按下录音键的刹那,在弹幕划过屏幕的瞬间,在某个深夜恍然惊觉“啊,下雪了”的共鸣中,一遍遍重生。

因为声音的终极意义,从来不仅仅是被听见,是共振共鸣,是沁入心脾,更是回味无穷。 而记住这声音来过的,永远是另一群鲜活的人。

绘声绘色、身心共振,他们用声音征服世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