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8岁男童爬山已失踪两天,他的影像被游客拍到,失踪细节曝出

五月初的福建,山间已经有了闷热的气息。莆田仙游的石谷解山作为“闽中第一高峰”,不少家庭趁着假期来爬山,8岁的邹某樽跟着父母和两个表哥也踏上了这座海拔1803米的山峰。谁也没想到,这场本该充满欢声笑语的郊游,会变成全家人揪心的噩梦。
5月4日下午,邹某樽跟着两个稍大的表哥走在下山的路上,父母在后面跟着。走到半山腰的小卖部时,家人突然发现,那个举着小国旗蹦蹦跳跳的身影不见了。当天山上游客不少,午后的阳光把石板路晒得发烫,雾气却在逐渐变浓,气温随着夜幕降临急剧下降。蓝天救援队和警方带着热成像无人机连夜进山,手电筒的光束在树丛间来回扫动,却始终没找到孩子的踪迹。
直到5日晚,福州的林先生给媒体发来了一段视频,才让大家看到了邹某樽走失前的最后画面:镜头里,孩子穿着黑色条纹上衣,脚踩蓝绿色运动鞋,正坐在山顶刻着海拔高度的大石头上,手里的小国旗被山风吹得猎猎作响,随后他在石头周围蹦跳着走动,脸上还带着天真的笑容。邹妈妈一眼就认出,这就是儿子走失前的样子,当时她就在不远处,以为孩子跟着哥哥们不会有事,没想到下山的一个“会合”,就让孩子消失在了蜿蜒的山路上。
消息传开后,评论区瞬间被各种声音淹没。最多的是对家长的“吐槽”:“看见‘会合’两个字真是捏把汗,8岁的孩子怎么能放任离开视线?”有位妈妈分享自己的经历:“我家孩子5岁时去南京,我恨不得用绳子拴着,人多的地方视线一秒都不敢移,风景再好也没孩子重要。”还有网友提到:“俩大人带三个孩子,心也太大了,尤其还是在海拔这么高的山区,雾大视线差,孩子一旦跑远根本追不上。”
当然,更多人在分享安全经验:“一定要教孩子背父母电话和住址,走丢了就找穿制服的人。”“我家孩子出门必戴电话手表,带定位功能的那种,关键时刻能救命。”还有位爸爸说:“我儿子15岁去海边厕所,我都偷偷跟着,人多的地方没什么‘面子’可讲,安全第一。”这些评论里,藏着无数家长的“后怕”——谁都知道意外可能只在一瞬间,可真正能做到寸步不离的,才能避开最坏的结果。
也有一些声音带着无奈和提醒:“大山里连大人都可能迷路,何况孩子?下山时就该让孩子走在中间,而不是让他们跑在前面。”“节假日热门景区人挤人,与其光顾着看风景,不如多盯着孩子的脚步。”甚至有网友翻出之前的案例:“云南那个走失的小女孩还没找到,家长怎么就不能长点心?”这些话听起来刺耳,却实实在在戳中了痛点——当父母的总觉得“孩子大了能照顾自己”,却忘了在陌生环境里,再懂事的孩子也可能被一个岔路口带偏。
随着时间推移,担忧的情绪越来越浓:“山上晚上气温低,孩子穿得够不够?有没有受伤?”“这么久没消息,会不会掉进隐蔽的山沟里?”有位经常爬山的网友分析:“石谷解山地形复杂,灌木丛深,无人机热成像在植被茂密的地方效果有限,只能靠救援队地毯式搜索,希望孩子能找到避风的地方保存体力。”
说句实在话,看着评论区里那些“指责”,心里其实挺复杂。谁都不想在孩子走失的悲剧里去苛责父母,他们此刻的煎熬可想而知。但换个角度想,这些七嘴八舌的“唠叨”,何尝不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太多家庭在出游时高估了自己的“应变能力”,总觉得“就看一眼风景”“就停一分钟”不会出事,可意外从来不会挑时间。
这件事也让我们看到,当一个孩子走失,背后是无数陌生人的牵肠挂肚:有人主动提供视频线索,有人熬夜关注搜救进展,有人分享各种安全知识。这种全民揪心的背后,是大家对生命的敬畏,对家庭团圆的期盼。但比起事后的关心,更重要的是事前的警惕——带孩子出门,尤其是去山区、景区等复杂环境,“视线不离”四个字真的不是玩笑。
截至目前,搜救还在继续。希望邹某樽能在某个温暖的角落,等着父母的呼唤;希望所有看到这件事的家长,都能把“安全”二字刻进心里。毕竟,再美的风景,也比不上孩子平安在侧的笑容;再难忘的旅程,也需要“谨慎”作为最坚实的后盾。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视线里,安心地长大。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