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地人穷游香港被嘲讽,港人穷游内地又现,深圳猛男吧成港女首选

五一黄金周刚过,深圳湾口岸的地砖还带着人潮的余温。这一边,香港的奢侈品店刚送走一波抢购金饰的内地游客,那一边,福田的13元自选快餐店就迎来了操着港式粤语的“穷游团”。当社交媒体上还在为“内地客睡麦当劳算不算打扰香港”吵得火热时,一群香港年轻人正举着手机在深圳街头研究“免费续面攻略”,而深圳某酒吧的更衣室里,猛男舞者们正对着镜子涂发胶——他们今晚要接待的,八成是从铜锣湾专程赶来的“尖叫女团”。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一张在香港社交媒体疯传的照片说起。五一期间,有网友拍到几位内地游客在尖沙咀麦当劳靠墙打盹,桌上摆着没吃完的薯条。这本是年轻人“特种兵式旅游”的常规操作,却被个别香港网民放大成“穷亲戚来蹭资源”,甚至有人酸溜溜地说“内地客把香港当免费公厕,来了只消费麦当劳”。可数据最会打人脸:五天假期超百万旅客访港,化妆品销售额涨三成,金铺开门前就排起百米长队,连特首李家超都笑称“丁财两旺”。有香港本地店主在评论区“补刀”:“上周我亲眼看见内地游客在海港城刷爆三张卡,反倒是某些说风凉话的人,连奶茶都舍不得加珍珠。”
“穷游打扰论”还没消停,港人北上的画风已经跑偏。有香港白领在论坛晒出“深圳生存指南”:早上在福田吃18元无限续面的牛肉面,中午骑共享单车逛莲花山,下午在商场吹免费空调蹭充电座,晚上钻进13元快餐管饱的大排档,一天消费控制在50元内。评论区瞬间被“物价刺客”的惊叹声淹没:“在香港买杯奶茶的钱,在内地能吃三顿!”“原来续饭真的不会被翻白眼啊?”更有港女分享“薅羊毛秘籍”:罗湖商业城的美甲只要香港十分之一价格,东门夜市的烤生蚝按盆点不心疼,就连便利店的关东煮都能吃出“实现鱼蛋自由”的感动。
要说最让香港女士们“打开新世界大门”的,还得是深圳的猛男酒吧。每到周末晚上,南山某酒吧门口总能看到画着精致妆容的香港姐妹团,操着夹生普通话问“今晚有没有撕衣秀”。港女文小姐在采访里笑出梨涡:“在尖沙咀喝杯鸡尾酒够买这里的门票,还能近距离看肌肉男喂珍宝珠,这种快乐在香港兰桂坊想都不敢想!”有熟客透露,深圳夜场的消费不到香港一半,互动游戏更是“野性升级”——上周有猛男把女顾客公主抱转圈,直接让全场尖叫到天花板震动。当然也有争议声,比如有家长担心“擦边球”问题,但酒吧负责人Jack说得实在:“露腹肌算擦边?那健身房私教是不是都该查水表?”
这场双向奔赴的旅游潮里,最精彩的永远是网友的“神评论”。当有人质疑“香港人来内地穷游是不是太掉价”,立刻有深圳土著晒出对比图:香港一碗云吞面卖80港币,深圳城中村15元能吃三拼饭还送例汤;香港劏房月租上万只能睡折叠床,深圳百元民宿能住带投影的loft。“不是港人变穷了,是他们终于发现,原来100块在内地能活得像‘土豪’。”有在内地生活多年的香港网友调侃。更有人翻出旧闻:“当年内地游客去香港抢购奶粉被说‘蝗虫’,现在香港人来深圳抢购1元特价菜,这算不算风水轮流转?”
社交平台上,关于“穷游该不该被歧视”的争论还在继续。有香港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上周在华强北买手机壳,老板看我是香港人,硬是多送了张钢化膜。”也有内地游客回忆在尖沙咀被店员翻白眼的瞬间:“其实哪里都有好客的人,也有戴着有色眼镜的人,关键是别让个别现象代表整个城市。”最扎心的评论来自一位深圳打工妹:“我在香港茶餐厅打零工,亲眼看到本地阿婆把游客剩下的奶茶打包带走,后来才知道她靠综援生活。其实穷游也好富游也罢,都是普通人用脚丈量世界的方式,谁又比谁高贵呢?”
这场充满反差的深港互动,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两地的消费密码。香港的繁华藏在奢侈品店的玻璃幕墙后,而深圳的烟火气飘在城中村的大排档上空;有人在海港城刷卡买包寻找身份认同,有人在东门町数着钢镚计算性价比——但无论哪种选择,都不该成为被攻击的理由。当香港阿sir在口岸提醒游客“深圳地铁不查八达通”,当深圳老板给香港顾客多添两勺例汤,这些细碎的温暖,比任何数据都更有说服力。
旅游的本质,从来不是钱包厚度的比拼,而是放下偏见的勇气。那些在麦当劳过夜的年轻人,或许只是想把钱省下来给家人带盒小熊饼干;那些在猛男酒吧尖叫的港女,可能白天刚在中环写字楼加完班。当我们学会用理解代替评判,就会发现:尖沙咀的星光大道和华强北的电子市场,维港的夜景与东门的霓虹,从来都不该被标签化。毕竟,在铜锣湾吃碗车仔面会说“好味”,在华强北砍价会喊“老板抵啲啦”,这种带着烟火气的双向奔赴,才是大湾区最动人的风景。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