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名连襟骑手上班路上猝死,姊妹俩都成了寡妇,工伤认定遭拒绝

五月的枣庄还有些凉意,周丽每天牵着7岁的小女儿穿梭在社区和派出所之间。丈夫袁鹏的遗像还摆在客厅角落,而妹夫梁军的丧事刚办完不过十几天。谁能想到,短短半个月里,这个家庭的两个顶梁柱就这么没了——都是在去饿了么站点上班的路上,突然倒下再没醒来。
袁鹏47岁,梁军46岁,两人是连襟,都在饿了么长安路站点跑了多年外卖。早年,他们都跟着大流去上海打工,在工厂辛辛苦苦干了几年,攒的钱全被生意骗局套走了60多万。回到枣庄这个小城后,年纪渐长的他们只能找体力活,最后都成了外卖骑手。
"小城市单子少,想多挣点就得拼时间。"周丽说,丈夫每天早上九点到站点,按规定晚上九点下班,但实际上经常跑到凌晨。跑单软件记录显示,去世前三天,袁鹏每天在线超过11小时,最多一天跑了70单,平均每单才4块2毛钱。妹夫梁军更拼,上一天一夜休一天,一个月能多挣点,但也把自己熬得够呛。
两家的日子都像绷紧的弦。袁鹏家三个孩子,大的在外打工,老二刚成年,小女儿才7岁,还有老人要养;梁军家两个孩子上学,还要还房贷。周丽和妹妹在服装厂上班,一个月各挣一两千,全家开销全靠男人跑单撑着。梁军出事前还想着挖鱼塘养鱼,想多一条生计,没想到人先没了。
最让周丽想不通的,是丈夫和妹夫连基本的休息都不敢要。"节假日不让请假,周末也不让,一请假就罚款,200块全勤奖就没了。"袁鹏的请假条全用在红白事上,春节七天只休了一天,妹夫的丧事他也只敢请两天假——因为多请一天就要扣钱。
站点每个月扣260块保险费,但出事之后,家属连保险单和劳动合同都拿不到。劳动部门说不属于工伤,因为"上班路上出事不算工作期间"。周丽记得,妹夫4月23日在工地倒地时,还没到上班时间;丈夫5月4日在小区里倒下,也没算工伤。"买了保险却用不上,扣钱的时候比谁都积极。"
饿了么这些年总说保障骑手权益,什么防疲劳系统、社保试点,但落到实处呢?周丽跑了好几趟站点,连个对接的人都见不到,电话打过去都是"专员会回复",最后啥消息也没有。
这事在网上炸开了锅,评论区里各种声音都有:
有人心疼打工人:"40多岁的人,不是实在没办法,谁愿意干这种折寿的活?每天干11个小时,人不是机器啊!"还有骑手现身说法:"我们签的根本不是劳动合同,是合作协议,不受劳动法保护。我之前摔骨折,找公司要钱要了一年才拿到。"
也有人吐槽平台制度:"全勤奖、罚款制度,这不就是变相逼着人拼命吗?请假就扣钱,谁舍得休息?"还有人质问:"工会在哪?劳动部门在哪?说好的保障呢?"
当然也有不同声音:"骑手时间不是自己安排的吗?身体不好怪谁?"但马上被怼回去:"你试试一个月三五千块,上有老下有小,房贷学费压着,你敢不拼吗?"
更多人关注保险和赔偿:"每个月扣200多保险费,出事了就躲着,这算怎么回事?就算不是工伤,人道主义补偿总得有吧?"
看着周丽姐妹俩的遭遇,实在让人心里发紧。两个家庭就这么塌了,留下老人孩子没人管。外卖骑手这个群体,表面上看着自由,实际上被系统和制度紧紧拴住——想多挣点就得拼命跑,跑慢了怕差评,跑久了怕伤身,可停下就没收入。
平台说有保障措施,但基层落实到位了吗?保险扣了钱却拿不出保单,出事了没人管,这不是寒了打工人的心吗?还有劳动保障问题,所谓的"合作关系"让骑手成了"三不管"地带,工伤认定难,维权更难。
网友说得对,当"拿命换钱"成了常态,当40多岁的中年人还在为生计透支身体,我们的社会该好好反思了。保障劳动者权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得真正落到实处。希望周丽她们的遭遇能给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个醒:别让打工人流血又流泪,别等悲剧发生了才想起补救。
生活不易,但生命更珍贵。希望每个为生活打拼的人,都能有尊严地工作,都能在劳累时有个歇脚的地方,而不是被系统和制度逼到绝境。毕竟,挣再多钱,也换不回一条命啊。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