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百万博主带70人要求小米退一赔三,小米方:这样做会导致小米崩塌

访客 2025-05-16 16:04:16 25082
百万博主带70人要求小米退一赔三,小米方:这样做会导致小米崩塌摘要: 最近,汽车圈又炸开了锅。拥有200多万粉丝的博主“风云XTony”5月15日晚发了篇长文,把自己跟小米汽车维权的事儿抖搂...

最近,汽车圈又炸开了锅。拥有200多万粉丝的博主“风云XTony”5月15日晚发了篇长文,把自己跟小米汽车维权的事儿抖搂得明明白白。咱先不说别的,就冲他文中那句“退订会让小米崩塌”的说法,评论区就跟点了火似的,上千条留言全在问:这事儿到底咋回事?

百万博主带70人要求小米退一赔三,小米方:这样做会导致小米崩塌

按博主的说法,5月15号那天,他跟小米汽车俩高管——副总裁李XX和销售总经理张X,面对面聊了3个小时。本以为能好好解决退车赔偿的事儿,结果两边压根谈不拢。“风云XTony”在文里直吐槽:“副总裁李XX和销售总经理张X他们翻来覆去就说退订会搞垮小米,可我们哪能接受拿20000积分,去填4万2的损失窟窿?”

更让人惊讶的是,博主说现在维权群里已经有70多个车主,打算一块儿起诉小米虚假宣传,张口就要“退一赔三”。

百万博主带70人要求小米退一赔三,小米方:这样做会导致小米崩塌

这事儿可不是个例。据说全国已经有近400个车主掺和进来了,其中40多个人还录了视频,齐刷刷要求“无损退车”。要说矛盾的核心,还得落在SU7 Ultra的碳纤维前舱盖上。小米宣传的时候说这玩意儿“完全复刻纽北原型车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可车主自己实测发现,里头结构跟普通铝制机盖没啥区别,拿鼓风机一吹,开孔处的纸巾压根儿不动,说白了这风道就是个摆设。

面对这么大的舆论压力,小米倒是在5月7号发了个致歉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楚”,还提出补偿方案:没提车的可以免费换成铝制机盖,不过得重新排队30周以上;已经提车的送2万积分,折合成钱也就2000块。可车主们压根不买账,有人直接怼:“这是拿2000块打发60万的车主呢?”要知道,选装这个碳纤维机盖得花4万2,这积分连零头都不够。

“风云XTony”在长文里说得明白:“我们要求不高,要么退车退款,要么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赔三倍。”据他说,维权群里大部分人都拒绝了积分补偿,铁了心走法律程序。现在已经有车主找了律师团队,启动了集体诉讼,要求小米退定金,还要按选装价的三倍赔偿。

这事儿到底合不合法律规矩?中南财大的法学博士戴盛仪说了,小米交付的产品跟宣传的功能对不上号,已经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按法律规定,消费者不光能退车,还能主张“退一赔三”。要是法院认定欺诈成立,光前舱盖这一项,赔偿就得有12万6。上海的律师王建新也强调,只要车主能证明自己是信了宣传才买的车,法律就支持索赔。

就连知名车评人闫闯都在视频里开炮:“这就是妥妥的消费欺诈!没提车的必须原价退,提了车的就得假一赔三,没商量!”可直到现在,小米汽车还没对车主的最新诉求给出回应。

百万博主带70人要求小米退一赔三,小米方:这样做会导致小米崩塌

网友吵翻:“退一赔三”能不能成?

这事儿在评论区吵得那叫一个热闹。有网友替车主抱不平:“恳请小米从了吧,早点解决问题,还能给中国制造长长脸。”(@Tim1875)“风趣沙滩Kb”直接戳穿痛点:“小米说退订会崩塌,说明心里清楚产品有问题,营销在忽悠人,骨子里就是对自家车没信心!”

还有人拿特斯拉开起了玩笑:“特斯拉估计在偷偷乐呢,心想这多年我受的委屈,你们终于懂了吧?”(@马飞就是胡万)但更多人在担心维权难度:“退一赔三哪有那么容易?除非真跟小米死磕到底,不然指不定花点钱搞定带头的,这事儿就这么不了了之了。”(@思考小匠)

也有网友从行业角度分析:“现在车企营销太爱吹‘黑科技’,可实际交付就缩水,要是这次不硬刚,以后只会有更多‘小米’冒出来。”这条评论底下,好多车主跟着留言:“支持维权,不能惯着虚假宣传的毛病!”

说实在的,现在买车就跟开盲盒似的,宣传页上天花乱坠,到手后货不对板的事儿太多了。小米作为新入局的车企,本来说好要“重新定义汽车行业”,结果头一款高端车型就栽在“宣传诚信”上,实在让人惋惜。

车主们花几十万买车,图的是信任和品质,不是听你画饼。你说碳纤维机盖多厉害多专业,结果连基本的风道功能都没有,这搁谁身上不窝火?更关键的是,面对问题,小米给出的补偿方案显得太没诚意——30周的改配周期,20000的积分补偿,咋看都像是在打发人,也难怪车主们不答应。

从法律层面讲,既然宣传和实物不符,就该按法律规定给消费者说法。正如律师和车评人说的,要是真构成欺诈,“退一赔三”一点都不过分。这事儿的关键,不在于会不会让企业“崩塌”,而在于企业愿不愿意正视问题、承担责任。

百万博主带70人要求小米退一赔三,小米方:这样做会导致小米崩塌

咱老百姓买车不容易,车企与其在营销上玩噱头,不如在产品上踏实实做功夫。靠忽悠打开市场,早晚得栽跟头;只有把消费者当回事儿,才能走得长远。希望这次维权能有个公正的结果,也给整个汽车行业提个醒:诚信,才是最大的“黑科技”。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