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福泰退出,强生暂折戟,AAV基因疗法前路几何?

访客 2025-05-22 11:16:55 10280
福泰退出,强生暂折戟,AAV基因疗法前路几何?摘要: 腺相关病毒(AAV)基因疗法领域近期动作频频。近期,福泰制药表示,将停止使用AAV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无独有偶,强生也于近日宣布其眼病AAV基因疗法bota...

福泰退出,强生暂折戟,AAV基因疗法前路几何?

腺相关病毒(AAV)基因疗法领域近期动作频频。近期,福泰制药表示,将停止使用AAV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无独有偶,强生也于近日宣布其眼病AAV基因疗法bota-vec(botaretigene sparoparvovec)在Ⅲ期临床试验未达主要终点,患者在通过虚拟迷宫的视觉导航能力的改善中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近年来,包括百健、辉瑞、罗氏和武田在内的几家大型制药公司都削减了AAV基因疗法的研究。如何看待这一赛道的未来?

充满挑战但未放弃

尽管bota-vec未达主要终点,但强生宣称试验结果在视网膜敏感度等次要指标上趋势积极,在试验的几个次要终点上显示出改善。具体来看,此次Ⅲ期试验共招募了95名患者,其中58名患者接受了单次低剂量或高剂量的bota-vec治疗,其中有22名在两个或更多终点上显示出改善,而对照组中没有患者出现改善。

bota-vec是一种基于AAV载体的基因替代疗法,其治疗机制为通过病毒载体将具有正常功能的视网膜色素变性GTP酶调节因子(RPGR)基因递送至患者视网膜组织。该疗法专门针对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P)这一罕见遗传性眼病展开研究,XLRP是RP(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一种遗传类型,即X连锁隐性遗传。该病主要患者为男性,由RPGR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进行性退化。患者通常在青少年期出现夜盲症等早期症状,随着感光细胞不可逆损伤,最终可能在40岁左右发展为完全失明。

此疗法最初由强生与遗传医学生物技术公司MeiraGTx合作开发。在强生引进之前,已被FDA授予了快速通道资格和孤儿药资格。2020年,bota-vec的Ⅰ/Ⅱ期试验6个月数据公布:中期数据显示,低剂量和中等剂量的bota-vec耐受性良好,患者视力有显著改善。

2023年12月,强生斥资高达4.15亿美元收购了该项目的全部权利。就bota-vec达成了商业供应和技术转让协议。不过,本次折戟并未让强生放弃,其表示仍计划推进相关研究。

四个原因不容忽视

此次的失利,加之今年3月,Sarepta公司的基因疗法Elevidys出现首例治疗相关死亡病例,给AAV治疗蒙上了一层阴影。

强生虽未披露具体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视:

1.bota-vec使用截短的RPGR蛋白,针对外周视力修复,而基因疗法需突破“部分修复”思维,转向更全面的功能重建。例如,全长蛋白的表达可能需结合视网膜细胞微环境调控,而非单纯依赖基因替代。

2.bota-vec的高剂量组中,53%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如眼部炎症),暴露了AAV载体在剂量控制、免疫原性及长期表达稳定性上可能存在的技术瓶颈。未来可探索新型载体(如脂质纳米颗粒或双AAV系统)或基因编辑工具(如碱基编辑),以降低剂量需求并提升安全性。国内如锦蓝基因的双AAV载体试验已在此方向布局。

3.该Ⅲ期试验以“虚拟迷宫导航能力”为主要终点。虚拟迷宫,指由计算机生成的三维迷宫环境,受试者需要通过视觉线索(如墙壁纹理、路径标记、目标位置)在虚拟空间中完成导航任务。该方式常用于评估受试者的视觉感知、空间认知能力或导航能力。但该指标是否稳妥、全面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4.患者分层的精细化可能存在一定不足。个体化基因治疗需结合基因诊断与突变特异性载体设计。

曙光仍存期待进步

AAV疗法暂布乌云,但曙光仍存。例如,诺华针对脊髓性肌萎缩症的AAV基因药物Zolgensma,在2021年实现了约13.51亿美元的销售额,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为3.27亿美元,成为首款该类别的重磅药物。

国内方面,今年2月,中因科技与FDA就其自主研发的结晶样视网膜变性AAV疗法ZVS101e注射液的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方案达成一致。根据方案,中因科技将在美国、日本、欧盟及亚太地区同步开展注册性临床试验。

4月,信念医药的1类新药波哌达可基注射液于今年4月获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血友病B(先天性凝血因子Ⅸ缺乏症)成年患者。这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AAV基因治疗药物,也是首个针对罕见病的基因治疗药物。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