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明星花式带货,解放初期最燃爱国投资攻略请收好

文│张国康
【旧闻实录】
洪亮的声音向全市召唤
剧影工作者动员起来昨竟日广播劝购公债
本报讯:“你买了公债没有?你买了多少?”昨天,开开无线电,到处都响着这个声音。剧影界和广播界联合在亚美麟记玻璃电台广播劝购公债特别节目。其他电台一律转播……
全上海各电台的门口,都用播音机把广播的声音送到街上来,商店、住宅、公馆的无线电开着,殷实富户都听到了这些劝购声和歌声。因为听到这广播,了解了买公债的意义,而踊跃买公债的人们非常的多,许多人到亚美麟记电台人民银行临时服务处来买公债……
—— 《文汇报》1950年1月31日
1950年,女明星号召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大地重光
1950年,重生的上海,百废待兴,渐趋安定的生活让人们重新走进了电影院。电影院正上映着一部叫做《大地重光》的影片,这是刚刚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新故事片。看惯了《出水芙蓉》等美国影片的上海人,对新中国的新电影充满了好奇,当银幕上打出演员表时,观众席里有点骚动:看,金焰、项堃、董霖,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还在上海。
《大地重光》电影海报
项堃,其时三十出头,翩翩小生、风流倜傥。 这个在舞台上演出过《天国春秋》、《风雪夜归人》等话剧, 在银幕上演出过《青年中国》、《白山黑水血溅红》等影片的年轻人,第一次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新四军的战士,这个角色一直让他记忆犹新。 虽然,他最终在银幕上留给我们的,都是一些国民党高官的形象,那是《南征北战》中张军长的刚愎自用, 《烈火中永生》中徐鹏飞的阴险凶残和《停战以后》中李国卿的色厉内茬。 直至1970年代,男孩子们还喜欢模仿他气宇轩昂的样子: “我们已经到达摩天岭,请你们向我们靠拢! 请你们向我们靠拢! ”
项堃的名字不但出现在银幕上,也出现在报纸上。 1950年1月31日,卖报的小贩很高兴,因为那天的文汇报卖得很好,卖得好的原因是因为报纸上有一个“剧影界”诸多明星的义举消息和他们的签名。 项堃、白杨、周信芳等人的名字赫然在上。 演艺名人的消息,自来受到大家的关注。
就在昨天,上海滩两家最具实力的电台,亚美麟记和玻璃电台联合举办了一个历时十五个小时的直播“特别节目”,内容都是宣传和劝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其参演人数之多、历时之长前所未有,连副市长盛 丕华和潘汉年也参加了。 因为“其它电台一律转播”,所以那天全上海就是一个声音: 劝购公债。
1950年,女明星白杨、黄宗英号召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明星云集的效应非同小可,从文汇报的报道和签名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文艺界众多名角几乎悉数到场。 电影界有白杨、石挥、项堃、乔奇、黄晨、蒋天流、温锡莹、朱琳; 京昆界有周信芳、俞振飞、童芷苓、刘斌昆、韩金奎; 沪剧界有石筱英、丁是娥、邵滨荪、筱文斌、筱爱琴; 越剧界有徐玉兰、王文娟、袁雪芬、戚雅仙、范瑞娟; 评弹界有薛筱卿、杨斌奎、严雪亭; 滑稽界有杨华生、张樵侬、姚慕双、周柏春等等,这些都是上海滩大师级的人物,他们的出场自然万众瞩目。
不过,名人们表演的节目却是那样直白,看看这些节目的名儿: 《劝购折实公债》、《人人需要买公债》、《快买公债》,没有一点含蓄和回旋,显然是临时赶排仓促上阵。 不过这都不要紧,只要有大师们出场,他们的号召力一样无与伦比。 或许,赶排节目时,领导要求他们把“直播劝购公债”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的。 能为新生共和国风雨飘渺的经济形势出一份力,大家肯定有一份神圣感。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发行公债,在大地重光的新上海,在一个“劝购公债”的宣传周里,在一个众星拱月的氛围中,就这样,热闹而真诚地开场了。
上海早晨
1950年2月4日,妇女宣传队在上海街头宣传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1950年,上海的早晨,随着海关大钟《威斯敏斯特》悠扬的钟声响起,有轨电车声在南京路“当当当”地驶过,大概还有资本家徐义德的黑色奥斯汀轿车在柏油马路上发出的嘶嘶声,一起打破了早晨的宁静。 这个曾经的金融大都市,仿佛仍然保持着绅士般的矜持,只有弄堂里谁家的收音机中传出的各地认购公债的新闻报道,才让上海人隐隐感到,新中国和大上海,正经历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严峻考验。
追寻一下新中国第一张公债的问世,对我们了解一个新政权建立之初的艰辛,应该不无裨益。
1949年7月,也是一个上海的早晨,陈云同志飞抵故乡。 这位出生于上海青浦的中央领导受党中央委托,来上海主持召开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五地区的财经会议。 其时胜利在望,建国在即,但全国的经济形势也日趋严峻。 陈云同志是临危受命主持中央经济工作的。 当时,控制通货膨胀,增加财政收入是当务之急,而财政的两个来源,公粮和税收都难以为继。 发票子和发公债是两条出路,但继续发票子,通胀恶化在所难免,发行公债就成了迫不得已的选择。 他要在这次财经会议上和五地代表就发行公债的可行性、发行对象和具体办法进行研究。 好在发行公债,陈云并不陌生,早在东北主持财经工作时,他就曾小试牛刀,对恢复和发展东北经济起了关键的作用。
陈云在上海主持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
上海财经会议很顺利,五地区与会者在发行公债问题上思想基本统一。 会议尚未结束,陈云即将讨论意见向中央作了汇报。 遵照中央的指示,会议结束后,陈云继续在上海和南京两地与民主建国会和其他工商界人士就公债问题进行了座谈。 回到北京后,陈云将在上海、南京等地了解的情况向中央作了汇报。 因一些工商业家不赞成发行公债,而此次公债的主要发行对象恰是城市工商业家及未经土改的新区之地主,考虑到新政权与资产阶级的关系与政局的稳定相关,中央决定暂缓发行公债。
尽管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但国家财政状况愈加严峻,巨额的财政亏空仍然必须靠发行钞票来弥补。 人民币的发行额从1949年7月底的2800亿元至11月上旬即飙升至16000亿元,由此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物价的猛烈上涨。 对此,陈云和薄一波致电毛主席,再次提出发行公债的问题。 由于事关重大,中央仍未能做出决定。 而物价上涨和投机分子的乘机捣乱,使全国市场呈现出混乱状态,对全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当年11月15日,陈云在中财委第四次委务会议上再次提出控制物价和发行公债问题,取得了大多数委员的支持,于是将发行公债问题提交政务院讨论,终使中央达成认识,决定于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发行1950年第一期人民胜利公债的指示》。 根据办法,这批公债的募集及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计算标准,其单位定名为“分”。 每分所含实物为: 大米6市斤、成粉1.5市斤、白细布4市尺、煤炭16市斤。 公债总额为2亿分,在1950年内分期发行。 公债分5年偿还,年息为5厘。 第一期公债于1950年1月5日起开始发行,总额为1亿分。
担负着解新政权财政危机于倒悬重任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几经周折,终于呱呱堕地。
群英会
1950年代, 首都北京新事倍出,文艺界一派改革景象。 马连良剧团和谭富英、裘盛戎剧团合并组成北京京剧团,公演的第一出戏就是《群英会》。
1950年,上海也是群英荟萃众星拱月。 1月30日那天,剧影界明星的劝购公债义演,也成了上海文化界的群英会。 虽然,那些闪亮的名字,很多已成古人,但是从那几天的报章上,仍然可以看到由这些名字引起的强大反响。
据报道,1月31日,话剧和电影界继续在电台进行公债宣传,节目有广播短剧、合唱、朗诵、花鼓戏等,甚至还有观众点唱。 演出者都是中国电影界无可争议的名角儿: 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黄晨、吴茵、于伶、陈白尘、汤晓丹。 京剧、沪剧、通俗话剧工作者也“行动起来了”,他们上街游行,到街头宣传劝购公债,他们要“通过文艺形式,让市民对人民胜利公债有进一步的了解”。 京剧界还连续进行了两日游行,周信芳、李玉茹、李少春、言慧珠、王少楼、童芷苓、袁世海等将打着购买公债、支援前线的旗帜走在队伍的前面……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京剧名丑刘斌昆、韩金奎、艾世菊等将表演“新打花鼓”,还有“扇子舞”“打莲湘”“胜利舞”“大翻身”等节目; 沪剧界参加游行的人数达到四百多人,邵滨荪、石筱英、丁是娥、小筱月珍、汪秀英、杨飞飞等在街头化妆表演,吸引了上海滩众多沪剧迷。
大师的鼓动确有成效。 在人民银行设在亚美麟记电台的临时服务处, 许多人因为听了那么多明星的表演,前来购买公债。 当然,他们还有个小秘密,想一睹这些平时只闻其声或是只见其影的明星们的“立体形象”。 报上说,只要购买公债五分,便可参观电台并“看艺人们的庐山真面目” 。 但是很多人买了七分、十分、五十分甚至更多。 一位姓冯的老太太带着一个孩子来参观电台, 她买了五十分,信诚银行的一位祝先生购买了一百分,而最高纪录是锦华烟厂的职工工会, 他们买了一百二十五分。 据悉, 这一天在电台人民银行临时服务处卖出的公债就达一千七百三十三分。
购买公债的上海市民
这天,上海人还目睹了一个奇观,在市中心的跑马厅上空,悬起了一个巨大的气球, 下系着一条标语“请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这是上海工商界公债推销分会的创举,路人争相抬头仰望,甚至爬上跑马厅的竹篱笆“看热闹”。
经办公债款项的人民银行更没有闲着,为便利市民认购公债,人民银行特别在南京西路第九办事处设立了代收债款处。他们还派出了巡回车, 由随车行员到上海西区“上门服务”。因第十办事处业务猛增,场地难以容纳,还特别搬至南京西路九九九号办公,以迎接业务高峰……
场面如此热闹, 人民如此热情,第一期公债一亿分便得以超额完成,达到了原定两期发行总额的70.4%。 国家财政状况逆市扭转,第二期公债便未再发行。
透过新闻纸上那些朴实的报道,我们仿佛还能听到一个甲子前从电台和游行队伍中传出的铿锵锣鼓声。 凝视大师签名,远望大师背影,他们的音容笑貌宛若眼前。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