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国药系」,中药板块大调整!

访客 2025-07-11 17:05:47 43307
「国药系」,中药板块大调整!摘要: 「国药系」中药企业,开始调整。调整动作频频7月9日,太极集团发布公告,拟分别以“1元”的价格受让间接控股子公司德阳大中药业和四川太极大药房持有的运城数智中药90...

「国药系」中药企业,开始调整。

调整动作频频

7月9日,太极集团发布公告,拟分别以“1元”的价格受让间接控股子公司德阳大中药业和四川太极大药房持有的运城数智中药90%股权、10%股权,其全资子公司涪陵制药厂拟分别以284万元的价格受让桐君阁股份和西南药业分别持有的太极海洋药业20%股权。

同日,太极集团还发布了《关于注销间接控股子公司的公告》,注销间接控股子公司海南太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对于交易的原因,前者太极集团称是为了整合内部资源,优化股权架构与管理关系;后者则是为了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优化资源配置及资产结构,提高运营效率。

运城市太极数智中药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药品生产、药品批发等。截至2024年末,其总资产42万元,净资产-312万元,营收365万元,净利润0.8万元,处于资不抵债状态。因此,此次交易的“1元”并不是真正的市场定价,而是一种象征性交易。

海南太极海洋药业主营业务涉及中成药(含海洋药物)研究和生产销售、药材种植等,2024年营收为0,净利润-47万元,净资产约1.70亿元。

海南太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太极集团持股51%)虽具备中成药、化学药进出口及批发资质,但实质为并未开展运营。太极集团认缴出资比例为51%,但认缴金额为0元;未开展任何业务,财务报表中总资产/负债/净资产/利润均为0;无资产、无负债、无人员,处于纯牌照持有状态。

此次交易可以推测出太极集团的战略意图与架构优化——分类分级管理改革、止损与资源再配置。

这与其在2024年年报中提到的对子公司的管理一致,即对工业子公司产能进行统筹调整、深化医药商业平台融合运营以及压减产权层级及管理层级,加速亏损企业治理,加快“两资”“两非”企业处置,并及时“关停并转”等。

运城数智中药原由商业子公司(德阳大中药业、太极大药房)间接持有,调整后由太极集团直接控股,剥离亏损资产与商业体系绑定,明确工业板块归属;太极海洋药业股权从工业子公司(桐君阁、西南药业)回流至核心工业平台涪陵制药厂,强化中药研发生产资源的集中管控。

运城数智中药资不抵债,1元收购实质为剥离不良资产,避免持续拖累商业子公司业绩;太极海洋药业虽未营收,但净资产较高,回购少数股权或许可为未来海洋药物研发预留出空间。同时,通过注销空壳公司、简化股权链条,便于工业与商业板块分离。

主营业务承压

自进入“国药系”后,太极集团的业绩都传达出积极的信号,但转折发生在2024年,业绩下滑明显——营收为123.86亿元,同比-20.72%;净利润为0.27亿元,同比-96.76%。

太极集团主营业务为医药工业、医药商业、中药材资源、大健康及国际等,2024年前两大主营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医药工业营收70.38亿元,同比下降32.25%;医药商业营收67.40亿元,同比下降9.00%。

「国药系」,中药板块大调整!

太极集团将营收和净利润的下降归因于受2023年同期高基数及部分产品社会库存较高,以及下属子公司补税影响。

从具体产品看,太极集团核心产品矩阵也有所承压。以10ml×10支×70盒规格的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为例,其年度生产量同比-51.2%,销量同比-35.34%。此外,其在抗感染、解热镇痛、等重点治疗领域的主力产品,如注射用头孢唑肟钠、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等,均出现销量下滑。

而今年一季度,业绩也还未完全好转。2025年一季度太极集团营收28.28亿元,同比-32.79%;净利润0.75亿元,同比-69.80%。

2022年初,太极集团发布其“十四五”战略规划概要,通过内生发展加外延扩张,力争“十四五”末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净利润率不低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并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中药企业。

2022-2024年,太极集团的营收分别为141.27亿元、156.23亿元、123.86亿元,均处于200亿元以下,离“500亿元”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中药企业同业竞争何解?

在国药集团2020年增资入主太极集团时,明确承诺在交易完成后的五年内,通过资产置换、资产出售、设立合资企业、资产注入、委托管理等方式逐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如今距离到期仅剩三个月,“国药系”两大中药平台(太极集团、中国中药)的整合之路依然迷雾重重。

中国中药是中药配方颗粒的龙头,然而,受中药配方颗粒行业政策影响,市场竞争加剧以及销售下滑等,中国中药2024年的业绩也出现了下滑——营收为167.07亿元,同比下降9.26%;归母净利润5406.7万元,同比下降95.79%。

主营业务中,中药材生产及经营、中药配方颗粒以及中医药大健康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业绩下滑。其中,曾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中药配方颗粒业务受政策冲击,营收为69.72亿元,同比减少23.5%,占总营收的42.2%。

值得注意的是,国药集团曾多次尝试将中国中药私有化,但均以失败告终。

在业务上,太极集团与中国中药在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等核心领域存在重叠,同质化竞争将造成资源浪费,更影响了国药集团的中药板块整体竞争力。

尽管“国药系”动作频频,但距离解决跨上市平台间的根本性竞争仍存在差距,留给其破局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