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的星空,揭秘历史背后的真相与硬伤
《三国的星空》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但也存在一些硬伤,该剧在历史细节的呈现上存在一些不准确之处,如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历史事件的描述不够准确,剧情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也存在一定问题,部分情节的安排和转折显得过于牵强,该剧的演员表演和制作水平也有待提高。《三国的星空》在历史细节、剧情逻辑和制作水平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观众在欣赏时加以注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作者:慕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国庆假期带小朋友看了易中天编剧、监制的《三国的星空》,应该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主要讲曹操与袁绍,以官渡之战收尾。影片结尾的彩蛋显示,下一部应该是讲 " 赤壁 "。
电视时代,易中天的 " 品三国 " 听众和读者不少,提出了一些在史学界可能不算新颖,但在不太了解三国史的人而言比较新奇的观点。《三国的星空》也有一些体现。
国漫近些年越做越好,志怪传说做些改动,往往无伤大雅。但历史国漫,需要谨慎。历史国漫,拍成电影的不多,成功的更少。《长安三万里》口碑很好,画面好、声乐好,最重要的是,剧本好。
历史国漫,要么尊重历史,要么干脆不要历史,就去架空。日本有搞架空历史剧的传统,以三国为题材的电视剧、动漫多如牛毛,甚至魔改到全员女性(《一骑当千》)。中国大陆观众可能把日漫当消遣,但如果本土拍出来的历史动漫经不起推敲,就一定会不买账。
《三国的星空》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该剧令观众最意外之处,在于汉献帝刘协与曹操的关系看起来过于密切。而这种过于密切则源于该剧 " 演义 " 了衣带诏事件,即汉献帝向曹操承认曾向董承下衣带诏,但献帝自述下诏诛曹的前提是曹操有谋逆企图,只是董承故意把这个前提 " 裁剪掉 ",变成了不加条件的 " 奉衣带诏讨贼 ",因而造成了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误会。在剧中,这个误会后来解开,汉献帝与曹操恢复成挚交,献帝甚至出现在官渡之战的曹营,亲自出面阻却袁绍一方的进攻。
这就涉及到衣带诏事件的来龙去脉。本文接下来会引用《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和《华阳国志》这四部主要的三国史料作一些分析。
衣带诏事件是一桩历史悬案。之所以悬,是因为究竟汉献帝是否下过衣带诏,是不明确的。
《三国志 · 蜀书 · 先主传》云:"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后汉书 · 董卓列传》云:" 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
《资治通鉴 · 汉纪》云:" 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
《华阳国志 · 刘先主志》云:"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三国志》此下有辞字受帝衣带中密诏,当杀公。"
这就是关于衣带诏事件的最主要史料记载。可以发现,《三国志》、《资治通鉴》和《华阳国志》都表明,是董承自己讲(辞、称)获得了衣带诏,而不是确证汉献帝真的下了衣带诏。只有《后汉书》是从汉献帝视角表明 " 乃密诏董承 "。如果按照《后汉书》的说法,那汉献帝确实下过衣带诏,但如果按另三部史书的说法,衣带诏可能是献帝所下,也有可能是董承伪造的。
正因为三部史书都没有像《后汉书》那样明确提及衣带诏是真实存在的,才疑窦丛生。支持汉献帝并未下过衣带诏的观点在逻辑上是可以自洽的,比如,西晋陈寿著《三国志》在南朝宋范晔所著《后汉书》之前,且陈寿本就出身蜀汉,都只敢讲董承辞(自称)受衣带诏,且与范晔同属南朝宋时代的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引注大量历史文献,包括《献帝起居注》、《献帝纪》等,都没有任何确证献帝衣带诏真实存在的文字,这就导致本就 " 尊汉拥刘贬曹 "、全书立意都是蜀汉正统的《后汉书》的描述实在存疑,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到了北宋,司马光根本无视《后汉书》的叙述,甚至连 " 辞受 " 都不用,索性直言董承 " 称受 " 衣带诏了。
换言之,认为汉献帝并未下过衣带诏的观点似乎更接近于历史真实。如果汉献帝真未下过衣带诏,不也就说明汉献帝当时可能并未想诛曹吗?所以衣带诏难道不会是董承的一个阴谋吗?
历史的另一个细节是,曹操据兖州后,毛玠进言:"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 " 并获曹操认可。时长安乱,献帝东迁返洛阳," 太祖(即曹操)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 可见,曹操第一次迎奉汉献帝就受到了董承阻拦,二人心生芥蒂才是正常的。
由此也可以推之,衣带诏是董承阴谋的观点是说得过去的。
但即便衣带诏可能是阴谋,汉献帝就与曹操可能成为影片中的 " 密友 " 吗?
《三国的星空》以衣带诏悬案切入看似一个好的戏剧性开端,但问题在于,要过于美化曹操,尤其要描绘汉献帝与曹操成为彼此依赖的战友,则十分困难。
我们还是要回到史料来分析。
《三国志》仅有曹操诛董承之事,并无诛其女董贵人之事。但《后汉书 · 皇后纪第十下》却有记载,云:" 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资治通鉴》基本原文复述以上内容。董贵人虽有献帝子嗣身孕亦被诛,可谓凄惨。依《三国志》,诛董承是在建安五年,则诛董承女,亦在此期间。
即便以对《后汉书》最不信任的态度去揣测,认为既然《三国志》没有诛董贵人的内容,则有可能根本没有发生诛董贵人之事,但即便如此,无论《三国志》、《后汉书》还是《资治通鉴》都的的确确有曹操废黜并诛汉献帝伏皇后的史实。
《三国志 · 魏书 · 荀彧荀攸贾诩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云:" 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 "。《三国志 · 魏书 · 武帝纪》云:建安十九年 " 十一月,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裴松之注引《曹瞒传》云:" 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乎!’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这是在讲建安五年曹操诛董承后,献帝之伏皇后写信给其父伏完,言及献帝报怨曹操杀董承。在建安十九年,此事被曹操发现,曹操即令华歆擒伏后,废后并杀伏氏族人数百。伏后乃琅邪世家,与献帝虽是政治联姻,但二人历经李傕、郭汜之乱,颠沛流离,相互扶持的感情是有的。
上述关于伏后信件的记载,足以证明汉献帝在建安五年曹操诛董承之后就相当不满,但只能隐忍。而官渡之战正是发生在诛董承同一年的八月。所以,怎么可能出现《三国的星空》中那种汉献帝与曹操成为 " 亲密战友 " 的可能呢?
如果《三国的星空》是想拍一部架空的历史,那这种架空的设计似乎除了要强行洗白曹操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意义。关键这个系列剧后面该如何编呢?难道是曹操后来 " 变坏了 ",与汉献帝分道扬镳?这样的 " 创作 " 有什么意义呢?
曹操比之刘备、孙权,从史实上看确实存在诸多暴行,这些暴行是与同时期的其他世家、军阀去比较的。最让曹操在道德口碑上无法翻身的,就是屠城徐州。正是这一系列史有所载的无争议的暴行,才让所有史家对曹操的道德评价都不会高,这也就成为后世将曹操 " 白脸 " 化并称其为 " 奸雄 " 的基本评价来源。
站在后世视角,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兴军屯、采九品官人法,为北方恢复生机贡献甚巨。但后世史家也一定要纷纷执笔 " 揭露 " 曹操的暴行,这恐怕不只是儒史笔法,也是一种 " 人民史观 ",借古喻今,以为镜鉴,以史笔约束历朝历代的当权者。
文明的塑造与历史是密切相关的,华夏文明的风骨就是经由不同时代的史观去形成的。不同时代的史家给当世的权力提供 " 镜鉴 ",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约束权力的作用。
历史虚无主义对老百姓而言并无任何益处。
基于历史的动漫和影视作品,并非要诉诸 " 民族主义 " 或塑造完美的强人政客才能收获好的口碑和票房。对史料缝隙的合理推测,对历史人物的 " 以小见大 ",都不失为创作的方向。《三国演义》能够成为一部伟大的历史文学作品,正是在于它既符合了历史的方向,同时又满足了不同时代各阶层所持有的诸多共同价值观。
强行洗白曹操既与史实严重不符,又抹去了对历史人物残暴行为的批评,也就抹杀了各时代史家最辛苦的努力,现实则是,观众不满意,市场不买账。
后续创作者,宜戒之慎之。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714.org.cn/gov/1110.html发布于 2025-10-10 16:01:1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