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高端零食市场,为何这届零食越来越贵,却依然备受追捧?
近期,零食市场出现了一种趋势,即越高端的零食价格越贵,这种现象反映了消费者对品质和口感的追求,以及市场对高端零食的认可和需求,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高端零食都适合所有消费者,价格与品质的匹配度才是决定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在零食市场中,价格与品质的平衡是关键,消费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如今在商场里面," 最贵 " 的不一定是奢侈品,而是炒货和蜜饯。
被网友调侃为 " 薛记珠宝店 " 的薛记炒货,百元大钞仅能购得一份 270 克的蘑菇脆与不足 200 克的腰果;香港蜜饯品牌 " 么凤士多 " 更为极致,其 " 贡品级 " 话梅单颗售价竟达 70 元,网友不禁反问:" 封建帝国早都亡了,何来‘贡品’之说?"
人们猛然发现,曾经触手可及的、承载着平民快乐的日常零食,正在被包装成一种需要反复掂量的 " 轻奢体验 "。越来越多人直呼 " 吃不起零食了 "。
在消费趋于理性的今天,为何零食反而掀起一场反逻辑的价格热潮?当一款零食 " 贵 " 的理由,只剩下品牌方的自我定位,这种缺乏价值支撑的高价,便不再是健康的消费升级,而成为了需要被正视、被治愈的 " 行业病 "。
消失的 " 零食自由 "
早年间,消费者挑选零食的理由很简单,也几乎没有什么 " 品牌 " 概念,好吃、划算就是复购的全部理由。人们的购物篮里总是混杂着不同品牌,既有洽洽、徐福记这样家喻户晓的名字,更多则是只被地方消费者所熟知的区域小牌,或是超市里散装称重的无牌炒货与蜜饯。那时买零食," 认口味不认牌子 " 是普遍心态,随手挑选,也不必担心会被 " 刺 "。
直到 2010 年前后,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等零食巨头的崛起,才彻底改变了这种格局。知名品牌崛起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让零食选择变得 " 更集中 ",消费者不用再在货架间反复穿梭,在一个品牌门店基本就能买到坚果、肉脯、蜜饯等各类想吃的零食。同时,零食品牌们也在用 " 丰富性 " 和 " 新鲜感 ",不断强化着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和购买习惯。
早期为了快速抢占市场,零食品牌们大打 " 价格战 ":在包装上做足设计感,在口味上细分出更多花样,更频繁推出 "199 减 100""99 减 50",甚至是 "200 减 120" 的大额优惠券。
就像柳汐(化名)回忆的,2017 年上大学时,她和室友三个品牌总是 " 拼团 " 凑满减劵," 一次性挑十几件零食装满一箱,才花一百元左右 "。即便存在 " 先提价再打折 " 的营销套路,但凭借实惠的价格、精美的包装和稳定的品质,零食品牌们带来的消费体验依然让消费者趋之若鹜。彼时,消费者也确实享受到了品牌竞争带来的红利。
当零食品牌们重塑了零食市场的格局,一场深刻的消费者教育也在悄然发生。市场上,人们花在零食上的日常开销越来越多,也开始主动选择品牌零食,认为 " 有品牌 = 有保障 ",甚至愿意为更好的包装、更细分的口味多付一点钱。
然而,这场品牌教育的 " 馈赠 ",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伴随品牌认知度提升,零食巨头们开始通过换包装、请明星、堆原料走上了高端化道路,产品价格伴随企业估值 / 股价一路上涨。数据显示,2016 年 -2019 年,良品铺子的销售费用从 9.5 亿元飙升至 15.81 亿元,三只松鼠的销售费用更是从 9.2 亿元涨至 23 亿元。这些成本,最终或多或少转嫁到了产品价格上。
2019 年,良品铺子更是率先明确打出 " 高端零食 " 定位,提出 " 高品质、高颜值、高体验 " 标准,并 " 以产品品质定销售价格 ",将价格与 " 高端 " 强绑定。可作为对比的是,柳汐在 2017 年买的一款 190g 的鸭脖只要 10 元左右,而如今同类产品的市价已经达到 18 元。" 也是因为价格越来越贵,自己买的越来越少,后面渐渐就不再买了 ",柳汐的感受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
比明码涨价更隐蔽的是计价单位的变化。在良品铺子的门店里,价签上原本以 "500g" 为计量单位,如今已悄然替换为 "50g",这种不易察觉的改动,极大地模糊了消费者对单价的即时感知。惊蛰研究所曾在往期文章《315 洞察丨称重刺客盯上年轻人》中提到过散装零食的计价方式问题——每样零食看似仅标价十几元,随手挑选几样,结账时却发现要花近百元。而大多数消费者会因为 " 来都来了 " 的心理或是羞于退货,而选择忍痛买单。
于是在社交网络上,越来越多网友惊觉,曾经划算的品牌零食早已脱离了平价轨道。大众的 " 零食自由 ",也伴随着 " 品牌崛起 " 和无意识的 " 消费升级 ",悄然消失了。
" 平价化 " 是不归路?
就在各大零食品牌扎堆奔向高端化,试图用 " 高价 " 定义 " 高端 " 之际,市场的反噬不期而至。
2020 年后,以 " 平价白牌 " 为核心卖点的零食集合店 " 赵一鸣零食 "" 零食很忙 "" 好想来 " 悄然兴起,凭借 " 极致性价比 " 的单一打法,迅速改写了市场格局,不仅掀了传统零食品牌的摊子,更在短短数年间迎来了 " 万店时代 "。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我国零食集合店市场规模从 2019 年的 211 亿元激增至 2023 年的 809 亿元,4 年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 40%,彰显出零食集合店这一新业态迅猛的发展态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零食品牌集体遭遇的业绩滑铁卢。
三只松鼠在 2019 年营收突破百亿元后便持续下滑,至 2023 年营收仅剩 71 亿元。良品铺子的困境在 2023 年集中爆发,当年营收同比减少 14 亿元。
这一幕颇具讽刺意味:各大零食品牌用十余年时间,教会了消费者认品牌、信品牌;却又在用更高的价格,亲手将培育起的用户推开。曾经被品牌教育出的 " 品牌依赖 " 正在消解,消费者重新走向了 " 性价比 "。市场仿佛完成了一个轮回。
感受到危机的传统零食品牌们,曾试图通过降价挽回市场。以良品铺子为例,2023 年 11 月 29 日,刚上任两天的董事长杨银芬发布内部信,宣布启动重大改革,实施 17 年来首次最大规模降价,300 款产品平均降价 22%,最高降幅 45%。这一降价举措在后续持续推进,根据 2024 年年报显示,降价产品范围已扩大至 500 种。
然而,降价自救收效有限。品牌一旦给消费者留下 " 价格虚高 " 的负面印象,便很难彻底扭转。良品铺子在 2024 年正式陷入亏损,至今未能摆脱困境;三只松鼠则陷入门店关停、增收不增利的窘境;来伊份也在 2025 年上半年出现亏损。
尽管已有前车之鉴,高端化的戏码仍在继续。这两年最出圈的当属薛记炒货——因定价过高,它被网友调侃为 " 薛记珠宝店 ":坚果类产品价格普遍突破百元 / 斤,手剥松子卖到 268 元 / 斤,蘑菇脆 130 元 / 斤,腰果也标价 97.8 元 / 斤
* 小红书上有关 " 薛记珠宝店 " 的笔记
因为现炒的新鲜度和口感确实与众不同,薛记炒货仍然能够吸引不少消费者 " 为爱买单 ",但关于薛记炒货的定价问题早已甚嚣尘上。细究其发展路径,与当年的传统零食品牌相似:早期靠 " 性价比 " 打开市场,积累一定市场口碑后,通过门店扩张和营销投入,转向高端化定位,最终因价格脱离大众消费能力而陷入高价争议。
对薛记炒货而言,或许很快将面临相似的挑战。一旦市场上涌现出主打 " 平替 " 的新兴炒货品牌,或是出现以性价比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型零售业态,用相似品质但价格更低的产品争夺市场份额,薛记炒货将不得不直面与良品铺子们相同的战略抉择:是继续坚守现有的价格体系和品牌定位,还是主动降低价格以迎合日益理性的消费市场。
对零食品牌而言," 平价化 " 或许不是唯一出路,但可以肯定的是,脱离消费者真实需求的 " 高端化 ",注定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毕竟,任何脱离价值本质的定价策略,最终都要在消费者心中接受最朴素的拷问:值不值这个价?
零食可以高端,但不能只有高价
当前品牌零食的这一现象,也折射出中国零食行业深层次的 " 高端病 "。其本质上是行业发展的集体失策,把 " 高价 " 当 " 高端 ",用包装和营销支撑高价;全线产品提价,却缺乏王牌单品强化高端记忆;供应链升级,无法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提升。最终,贵的理由一个也立不住,只剩 " 贵得离谱 " 的负面标签。
高端化的本质,应该是让消费者在支付更高价格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贵有所值,而不是被品牌的定价策略所 " 绑架 "。
过去几十年,身处经济上行期的中国消费者,见证了消费市场的快速扩容,也拥有了为品质买单的实力。但很多人未曾意识到," 从小到大能吃饱饭 " 的也不过两代人,而零食更承载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对很多 90 后来说,小卖部里无论是几毛钱的辣条、跳跳糖还是色素冰袋,构成了童年最朴素的快乐。即便如今零食在种类、包装和品质上都实现了升级,但消费者对 " 平价美味 " 的期待从未改变。这份根深蒂固的 " 亲民属性 ",决定了零食行业可以走向高端,但绝不能只有高价。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许多品牌试图对 " 大宗商品 " 收取 " 稀缺品 " 的费用。无论是炒货、蜜饯,还是鸭脖等零食,都是工艺成熟、供给充足的普通品类,市场上早有大量可对比的产品。若品牌仅凭包装和营销,就将价格定出市场均值的数倍,无疑会引发消费者的价值质疑。当一款产品既无稀缺原料支撑,又无突破性工艺加持,仅因为是 " 品牌货 " 就卖出天价时,这种脱离价值本质的定价策略,很难不被视为傲慢。
随着消费者完成品牌教育并愈发理性," 价值回归 " 已成为必然趋势。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 " 定价高 " 本身,而是品牌是否能为价格构建坚实、透明且被广泛认同的价值底座。
就像薛记炒货的 " 现炒现卖 " 确实有差异化,但 268 元 / 斤的手剥松子,究竟是原料成本占比高,还是品牌溢价过高?良品铺子强调 " 高品质 ",却始终没说清 " 高端零食 " 比普通零食好在哪里。当价值主张不够明确时,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零食依然是日常消费而非 " 奢侈品消费 "。
人们反对的也不是商品、品牌的高端化,而是 " 唯高价论 " 的单一化市场趋势。当整个行业都沉迷于用涨价追求 " 高端感 ",却忘了零食最初带给人的那份简单快乐,最终只会偏离市场的本质,背离消费者的期待。只有当消费者由衷地觉得," 这东西虽然贵,但确实值这个价 " 时,中国零食才算是走上了健康的、可持续的高端化之路。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714.org.cn/gov/1117.html发布于 2025-10-10 16:01:4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