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安徽夫妻店卖梅子半年狂赚近10亿,揭秘其上市背后的成功秘诀!

访客 2025-10-30 16:02:18 53079 抢沙发
安徽“夫妻店”卖梅子半年入账近10亿,引发市场关注,这对夫妻凭借独特的口感和营销策略,成功打造了品牌,并持续死磕上市,其成功背后是他们对品质的坚持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需要面对更多挑战和压力,该企业需继续努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难以摆脱资本 " 操控 "?

近日,溜溜果园二次递交港股招股书,这已是这家以 " 溜溜梅 " 闻名的安徽企业第三次冲击 IPO 了。

从 A 股折戟、股东撤出,到两度奔赴港交所,溜溜果园的上市之路始终与资本深度绑定,这其中既有资本退出压力的裹挟,也藏着这家 " 夫妻店 " 在激烈竞争中的发展焦虑。

被资本步步紧逼

距离溜溜果园 B 轮股份投资者给出的上市倒计时,仅余 2 个月。

最新招股书显示,2023 年 12 月,溜溜果园与 B 轮股份投资者签订补充协议,若企业 2025 年 12 月 30 日前未完成合资格首次公开发售,则控股股东、控股股东指定之第三方或溜溜果园须赎回股份。

回溯过往,溜溜果园的融资之路颇为顺畅,但其发展节奏也难以摆脱资本 " 操控 ",过往三次冲击 IPO,皆与资本的 " 退出威胁 " 有所关联。

2019 年,溜溜果园冲击 A 股未果,其后公司 A 轮投资者北京红杉清仓退场。如今,溜溜果园又再次直面资本退出压力。

溜溜果园的资本故事还要从 2015 年说起。当年,公司获得北京红杉约 1.35 亿元 A 轮融资,次年公司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红杉持股比例高达 15%。

2016 年、2020 年溜溜果园又接连完成 B、C 轮融资,北京红杉持股比例虽降至 13.99%,仍是仅次于企业创始人杨帆及聚润投资(杨帆及其配偶李慧敏 100% 控股)的第三大股东。

但资本的耐心有限。根据增资协议,若溜溜果园于 2020 年 6 月前未提交上市申请,北京红杉有权要求溜溜果园回购其持有的股份。

2019 年 6 月,溜溜果园匆匆递交 A 股上市申请,但因业绩 " 拖后腿 " 于 12 月主动撤回。事实上,自 2017 年溜溜果园的销量增速便开始放缓,2019 年公司收入下降且营销及推广开支大幅增加,进一步影响了盈利能力。

此后,北京红杉虽同意将回购期限延长至 2023 年 12 月,但因其基础基金将于 2025 年 9 月届满,无法再进一步延长对溜溜果园的投资。最终,溜溜果园以减资方式回购北京红杉所持全部股份,这位早期 " 伯乐 " 正式退出股东行列。

北京红杉的离场并未缓解企业的上市压力。招股书显示,2023 年 11 月,溜溜果园 C1 轮及 C2 轮股份投资者签订补充协议,若企业 2025 年 6 月 30 日前未完成合资格首次公开发售,则控股股东、控股股东指定之第三方或溜溜果园须赎回股份。同年 12 月,B 轮股份投资者也追加了补充协议,并将企业合资格首次公开发售的期限定在 2025 年 12 月 30 日前。

与此同时,今年 2 月,溜溜果园又完成 D 轮融资。随着更多资本入局,溜溜果园的上市压力持续加大。公司不得不在 4 月 16 日首次递表后,又于近期二次冲刺港交所。

从亿级到 10 亿级

溜溜果园的起点,是典型的 " 夫妻店 " 模式。

企业官方资料显示,1999 年,杨帆创立安徽溜溜;3 年后,首款 " 溜溜梅 " 产品问世,不过,这款产品在当时并非公司主打,而是主要用于供应国航飞机配餐。

在观察到溜溜梅产品的极低退货率后,2006 年杨帆做出关键性抉择:砍掉公司经营多年的品类,把所有资源押注在刚刚起步的青梅产品上。

这一抉择恰好踩中了零食行业的风口。世纪之初,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商超进入,本土商超崛起,为休闲零食提供了多元的销售渠道。同时,杨帆与经销商以 " 不签约,先试销 " 的方式合作,减轻经销商库存压力,成功为溜溜梅打开销路,溜溜梅的体量得以逐渐扩大。

真正让溜溜梅 " 破圈 " 的是营销。2013 年,溜溜梅签约杨幂成为代言人," 你没事儿吧,没事儿就吃溜溜梅 " 的广告语出圈,带动溜溜梅在知名度上更上一个台阶。几年内,溜溜梅的销售规模从亿级上升至 10 亿级。

这也奠定了溜溜果园重视营销的企业 " 底色 "。2019 年以来,企业相继推出梅冻和西梅两个新的品类,并先后签下肖战、时代少年团等流量艺人为产品站台。

2022 年— 2024 年,溜溜果园的销售及经销开支由 2.83 亿元增长至 3.10 亿元,2025 年上半年为 1.47 亿元。

溜溜果园的规模也持续扩张。2022 年— 2024 年,企业收入分别为 11.74 亿元、13.22 亿元和 16.16 亿元;净利润为 0.68 亿元、0.99 亿元和 1.48 亿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 年,溜溜果园以 4.9% 的市场份额居中国果类零食行业的零售额第一。

具体到产品结构,梅干零食是其核心品类,2025 年上半年收入占比达 49.0%;梅冻和西梅是新的增长引擎,收入占比为 29.5% 和 20.3%。

截至招股书递交日,杨帆与配偶李慧敏直接、间接持有集团约 87.77% 的股份。

价格战侵蚀毛利

2025 年,溜溜果园持续推进产品创新以拉动营收增长。

一方面,企业继续丰富梅冻口味,另一方面,在与会员店定制皇梅产品的基础上,推出 " 西梅纤生 " 作为西梅产品的专属品牌,这推动企业收入规模在上半年继续扩大。2025 年上半年,溜溜果园收入为 9.59 亿元,净利润达 1.06 亿元。

但营收增长背后," 低价潮 " 正在波及大部分零售终端,休闲零食赛道尤甚。一方面线上内容电商迅速发展;同时,线下量贩零食渠道迎来爆发式增长,都对品牌原有价格体系产生较大冲击。

在此背景下,溜溜果园或主动或被动做出调整。

" 我们内部专门针对价格开会,探讨推出更有价格优势品类的可能性。" 杨帆在此前采访中透露。

在招股书中,溜溜果园也表示,企业采用动态定价以加强市场渗透,通过降价进行新产品上市推广,并持续进行促销活动,在竞争加剧时也会进一步调整定价以巩固市场份额。2024 年,溜溜梅正式提出总成本领先战略,从供应链端压缩成本。

渠道布局上,溜溜果园则积极拥抱零食量贩、会员店新兴业态。2024 年,公司加大与零食专卖店合作力度,至 2025 年上半年,该渠道收入为 3.38 亿元,占比 35.3%,首次超过经销渠道;超市及会员制商店收入为 2.40 亿元,占比 25%。

不过,以价换量虽然刺激了消费,但也拉低了产品售价,导致企业毛利承压。2022 年— 2025 年上半年,梅干零食每千克的平均售价从 38.1 元降至 34.6 元,梅冻从 27.5 元降至 18.8 元,西梅因产品定位中高端,每千克平均售价自 38.8 元升至 42.0 元。

2022 年— 2025 年上半年,企业产品毛利率由 38.6% 降至 34.6%。具体来看,梅干零食的毛利率由 39.6% 降至 32.9%;西梅产品由 36.7% 降至 30.7%;仅梅冻由 36.2% 升至 40.9%。

同时,原材料价格波动也带来成本压力,2022 年— 2024 年,溜溜果园的原材料成本由 4.89 亿元上升至 7.71 亿元,占同期收入的比重由 41.7% 上升至 47.7%,2025 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至 49.1%,成本端压力凸显。

一边是与资本约定的上市日期进入倒数,一边是 " 价格战 " 和成本增长下的盈利困境,可以预见的是,溜溜果园的夹缝突围之路并不好走。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714.org.cn/gov/1532.html发布于 2025-10-30 16:02:1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307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