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网红遭遇阳谋,消费者为何不再被割?
双11期间,大网红遭遇消费者“割不动”现象,疑似被“阳谋”算计,这背后可能涉及商家策略调整和消费者理性回归,以及网络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尽管网红营销仍具影响力,但消费者日益成熟和警觉,需更加注重真实性和价值,商家也需持续创新营销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从里到外都需要 " 翻新 " 一遍了。
" 双十一 " 悄悄摸摸进行到一半了。
近期天猫、京东、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都发布今年双十一 " 首轮战报 " 了。具体数字不再罗列,无非是说多少个品牌成交额破亿、谁家成交量翻倍等。总之,就是不说总的销售额。
最重要的是,今年双十一完全没有了往年的热闹。
网红主播倦了。除了李佳琦 " 被动 " 产生了一些话题,大部分网红就是按部就班地卖着货,脸上没有捞金的喜悦。
消费者也厌了。消费者再次确认了一件事:双十一也不一定便宜,不买才是最省钱。
" 双十一 " 这个商业形态是时候要变了,还是已经改变了?
1.李佳琦哭喊退休、董宇辉淡逛新疆:今年双十一,顶流网红集体 " 躺平 " 了?
作为公认的 " 带货一哥 ",李佳琦从不缺席每年的双 11。10 月 15 日,今年大促第一天,李佳琦直播间的访客人数、加购 GMV 都同比增长。
不过,当网友希望多搞点活动时,他一反常态地在直播间大吐苦水:
" 美眉们没有几点钟答题,答案是什么?别搞了,你们真的是要逼着我退休了。真的每天做一个新的东西,让我用户来好好地参与,好好地玩,结果被那些营销号,跟那些帖子搞得我里外不是人。我也是个人,我不是个神。"
▲
即便 " 猥琐发育 ",李佳琦还是出事了。
10 月 21 日晚,淘宝突然停止 " 限时补贴 " 活动,和达人直播间淘金币加抵活动,那些没付尾款的商品瞬间贵了几十元。消费者自然选择退货,面对 " 退货潮 ",李佳琦只能直播回应," 系平台自主自发行为,购买了无法退差价 "。消费者很不满意。
第二天,传闻李佳琦 " 一夜之间亏损 20 亿 ",李佳琦又不得不回应:" 连续 10 年遭到类似黑料,希望停止这种造谣行为。"
网友说,今年的李佳琦略显疲惫,不敢喊全网最低价,也不敢高调营销 " 红包雨 "。
现在唯一能在 " 咖位 " 上跟李佳琦竞争的董宇辉,也表现得淡淡的。
抖音双十一活动都开始了,他竟然还在镜头里说:" 才十月份,大家说怎么就双 11 了?"
八妹去看了一下与辉同行的直播,除了在视频画面上方有 " 双 11" 的字样,商品标签和主播介绍环节,鲜少特别提及。
10 月 15 日至今,董宇辉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开展活动,先后在新疆、陕西杨凌、广西、辽宁盘锦进行直播,推广当地产品。
其他一线网红也是 " 江郎才尽 "。抖音千万网红 @多余和毛毛姐吐槽,现在带货视频都没有新意," 杀价 "" 砍价 "" 假装闹掰 " 的套路都玩烂了,自己表演起来都觉得尴尬。
" 双十一 " 为什么突然遭到大网红嫌弃了?
拿李佳琦来说,2022 年和 2023 年双 11 预售首日,李佳琦直播间 GMV 分别为 215 亿元和 95 亿元,到了 2024 年和今年,干脆不公布成绩了,就简单说了一句 " 依旧领跑 "。
这是 " 带货一哥 " 的表现,其他二哥、三哥 ... 还不知道如何。既然赚不到大钱,谁还有心思挤破脑袋去烧头香?
当然,苍蝇腿也是肉,对于那些没赶上好时候的网红,双十一的流量还能喝点汤。但各种套路都用过了,怎么办?
八妹在前面文章中介绍过,现在很多网红为了卖货,改走 " 卖惨 " 路线了。比如,网红澳门 Coco 姐近期就表示自己被男朋友坑了,背负 2000 多万债务,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 " 哭穷 " 戏码获取流量,然后把积压的库存拿出来卖。
但这个套路只能用一次,明年就不管用,甚至今年的 " 效仿者 " 就会被反噬。
双十一,再也没有能搅动市场,拥有商品 " 定价特权 " 的大网红了,其实平台也希望如此。
2.双十一网红没落,竟是一场 " 阳谋 "?
过去五年,李佳琦、罗永浩等头部主播曾是双十一的 " 流量发动机 ",单场直播 GMV 破百亿的案例屡见不鲜。而这个过程恰恰是这些平台推广直播带货的过程,可以说是 " 互相利用 "。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各大平台的流量都稳定了,甚至是触碰到天花板,留着 " 功臣 " 还有什么用?
在双十一这种促销节,头部主播议价权过高,服务和质量也不能保证。更不用说,这几年大网红带货翻车、偷税逃税的违规事件频发。平台的良性发展,包括市场监管总局起草的《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在内法规的完善,都要求行业更规范。
于是,2024 年,全体直播带货平台都在思考:除了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 GMV,还能追求什么?其实就是说,大网红不能为平台提供优质内容,就知道带货,留着有什么用?
淘宝天猫提出 " 全域直播 " 策略,通过 " 店播 + 达人 + 品牌自播 " 分散流量;
抖音强化 " 兴趣电商 " 标签,通过算法将流量分配给垂类达人;
快手更直接,推出 " 川流计划 ",对粉丝量 50 万以下的主播给予流量倾斜,对冲大主播的不确定性。
据《2025 抖音电商店播趋势报告》,品牌自播已占平台 GMV 的 30%-40%。也就是说,平台扶植品牌直播的计划初见成效。没有大网红做中间商赚差价,平台赚谁的钱都一样,品牌也能赚钱,也有闲钱打造更好的品牌质量和形象,可以说,一箭双雕。
品牌直播毕竟流量小,看的人少,平台多给点时间,不就行了。
这几年,双十一开启时间越来越早。今年促销普遍从 10 月 15 日开始,持续到 11 月 11 日当天,大概 28 天。还有的平台从 10 月 9 日就开始抢地盘,足足延长到 35 天。
这对谁有利?还是品牌方这种需要细水长流的直播方式。网红巴不得双十一就一天,努努力播上 24 小时,然后美美数钱。
今年年中,辛巴第 N 次宣布退网,不再直播,连公司都全权交给妻子打理。算上辛巴,这两年 " 退网 "" 退休 " 的带货网红一大把,各平台根本不慌,大有 " 阳谋 " 得逞后的轻松感。
最近,很多大网红都称 " 挣不到钱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流量太贵了。比如广东夫妇给某洗衣液带货,卖出去 7500 万,但投流费就用去 4000 多万。加上洗衣液成本和直播间福利,血亏。
3.消费者都不 " 激情 " 下单了,双十一还能怎么玩?
八妹今年双十一购买的东西已经到货了,纯粹是 " 补货 ",甚至还差 67 元就凑够下一个满减都没有 " 凑单 "。像八妹这样没有激情消费,更没有铺张浪费的人,还有很多。
双十一的套路,玩得够够的。举一个往年的例子:
某品牌精华平时售价 599 元,双十一推出 " 跨店满 300 减 50(需凑 3 件)+ 店铺满 600 减 80+ 平台满 1000 减 150" 三重优惠。若单独买 1 瓶,无优惠;凑 3 瓶总价 1797 元,跨店减 150(300 × 5)、店铺减 80,再用平台券减 150,实付 1417 元,折合每瓶 472 元——总共省了 127 元。
看似便宜了一百多块钱,但被平台和商家 " 多层级优惠 " 的套路折磨下来,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其实真正的获得感并没有很强烈。还有,额外买 2 瓶精华暂时用不上,占地方不说,一不小心放忘了,赔大发了。
八妹多位同事表示,用不到,坚决不买。
关键,都 2025 年了,双十一不便宜的话题,竟然还存在。
10 月 20 日晚,随着消费者开始支付第一波尾款,类似情况还不少," 双十一 没便宜 " 话题成为热搜第一。用网友的话说就是,规则复杂、计算心累、实惠难寻,让不少人直呼 " 心累 "。
消费者感觉 " 被背刺 " 的评论随处可见。
例如,某品牌耳机 10 月中旬标价 999,双十一预售前悄然涨到 1299,然后页面打出 " 双十一狂欢价 1099 元,直降 200!" 的标语。要结合平台补贴满减券,才能用 999 买到这款产品。
还有平台突然发优惠券的现象。
有人在直播间提前支付了某化妆品的定金,经过计算叠加优惠价格为 300 元出头,但当晚平台推出限时补贴政策,如果不用定金,直接用补贴下单,反而不到 300 元。
如果双十一再遇上 " 国补 ",那更是乱套了。
网友说,想买某品牌的某型号冰箱。10 月 15 日之前限时国补后价格为 2900 元,双十一开始后价格变成 3200 元。商家优惠券、平台优惠券、定金、国补,怎么都不可能全给用上,算来算去价格最低组合方式也是 2900 元。于是发出灵魂拷问:这几天的等待算什么?
总结起来就是,等预售、抢红包、烧脑计算、凑满减、付尾款、退货 ...累个半死,回头一看省不了多少钱,甚至根本不省钱。大家可以去网上了解一下,好多人抱怨:
本来就是奔着省钱来的,结果证明在浪费时间,真咽不下这口气。
消费者对促销祛魅,大网红没有低价优势,平台也困在创造新的商业逻辑里。
" 双十一 " 从里到外都需要 " 翻新 " 一遍了。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714.org.cn/gov/1649.html发布于 2025-11-03 16:02:0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