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重返首富宝座,揭秘成功秘诀!
孙正义,韩国裔企业家,重回首富,他创立的软银集团在全球科技产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凭借对科技行业的敏锐洞察和投资眼光,孙正义成功投资了众多知名科技公司,如阿里巴巴、雅虎等,他的成功故事和财富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全球商业界的焦点人物。
AI 造富。
首富榜上出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孙正义。
今年以来,软银集团股价一路狂飙,市值一度突破 38 万亿日元(约合 1.7 万亿元人民币)。由此带动孙正义个人财富飙升 248%,以 551 亿美元净资产重返日本首富宝座,终结了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多年来的领跑地位。
强势回归背后,是孙正义对人工智能近乎孤注一掷的押注:重仓英伟达、入股英特尔、豪掷 300 亿美元加码 OpenAI、斥资 53.75 亿美元拿下 ABB 机器人业务
或许,All in AI 的孙正义,这次赌对了。
身家 3900 亿他成为新晋首富
孙正义杀回来了。
今年以来,软银集团市值多次刷新历史新高,一度达到约 38 万亿日元。尤其自 4 月起,从约 5700 日元 / 股的低点,一路直线上涨至 25000 日元 / 股,涨幅惊人。
随之水涨船高的,是孙正义的个人财富。彭博亿万富豪指数显示,他的个人财富暴涨 248%,以 551 亿美元(约合 3928 亿元人民币)净资产重登日本首富宝座,将稳坐这一位置多年的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挑落马下。
这波强势反弹,源自孙正义踩准了 AI 时代的风口。
先看财报数据。软银集团在 2025-2026 财年第一季度,营收达到 1.82 万亿日元,同比增长 7%;税前利润为 6899.4 亿日元,同比大增 205.7%。其中,愿景基金部门投资收益为 7268.4 亿日元,税前利润 4513.9 亿日元,扭亏为盈。
这一亮眼表现,主要得益于其所持上市公司股票的大幅升值。具体而言,软银对英伟达的持股价值从上一季度的 10 亿美元增至约 30 亿美元,同时新增约 3.3 亿美元台积电股份和 1.7 亿美元甲骨文股份。今年以来,三只科技股股价齐飞,孙正义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有意思的是,孙正义本有一条更快通往财富巅峰的路径:他曾有三次机会成为英伟达的大股东,却接连错失。
最让孙正义懊恼的是 2019 年清空了英伟达所有股份。2017 年,软银从公开市场以 40 亿美元的价格买入英伟达股票,持股近 5% 一度成为英伟达最大股东之一。然而两年后,软银以 70 亿美元价格卖掉了所有英伟达的股票。
这份遗憾,至今仍令他耿耿于怀。去年,孙正义与英伟达 CEO 黄仁勋见面时,两人 " 抱头痛哭 " 一幕迅速在创投圈传为经典——既是英雄相惜,也是对错失良机的唏嘘。
实际上对孙正义而言,财富的大起大落已是常态。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对阿里巴巴的早期押注。1999 年,孙正义在马云仅用 6 分钟的演示后,便拍板向当时尚无营收的阿里巴巴投资数千万美元。看似疯狂的赌注,却成为全球风投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不仅助孙正义多次登顶日本首富,更奠定了其 " 亚洲风投教父 " 的地位。
但并非所有豪赌都能开花结果。此后,孙正义曾因共享办公 WeWork、韩国电商 Coupang 等投资败局接连受挫,并公开反思投资策略,坦言要为在市场高点买进初创公司的决定负责。
转折点发生在 2023 年,软银控股的芯片设计公司 ARM 在纳斯达克上市,并由此获得了超额回报。其市值曾涨至 1900 亿美元,成为软银重返巅峰的关键支点。
孙正义大扫货
All in AI,孙正义正全力冲刺。
就在上个月底,OpenAI 宣布完成资本重组。与此同时,有消息称软银集团已批准向 OpenAI 追加 225 亿美元投资,以完成其对该公司总额 300 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无独有偶。另一则重磅消息传来:全球工业机器人巨头 ABB 集团宣布,将其机器人业务单元以 53.75 亿美元(约合 382 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给软银集团。
" 软银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是物理人工智能(physical AI)"。孙正义表示,通过与 ABB 机器人的联合,将会整合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人才,从而将人工超级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推动一场引领人类前进的颠覆性革命。
更早之前,软银斥资 20 亿美元(约合 144 亿元人民币)入股英特尔,一举成为其第五大股东。软银方面解释称,这项投资源于其长期战略愿景——通过加速布局支撑数字化转型、云计算及下一代基础设施的关键技术,全面押注人工智能的未来。
孙正义始终野心勃勃。在今年的股东会上,他信誓旦旦地宣告:软银未来十年只有一个目标——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排名第一的平台型公司。
" 有人说我患上了 DeepSeek 焦虑症,在 AI 上花钱太多了。" 孙正义不止一次公开表示,未来十年 AI 至少影响全球 GDP 的 5% 到 10%。" 如果回报是每年 9 万亿到 18 万亿美元规模,为什么要省钱?竞争越来越激烈,必须冲到前面,必须勇敢,必须全押。"
然而,这场竞赛才刚刚拉开序幕。从算法与大模型的迭代更新,到芯片和底层基础设施的布局,未来的 AI 竞争注定是一场覆盖技术、产品与生态的全方位较量。
正如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蔡崇信所说,人工智能竞赛不是赢者通吃,而是一场 " 漫长的马拉松 "。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714.org.cn/gov/1697.html发布于 2025-11-05 16:00:5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