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85后新潮流,不再洗牌,一探究竟!
对于持续的洗牌85花感到厌倦,希望停止这种行为,重复的洗牌让人感到疲惫,需要新的变化和刺激,希望得到更多的新鲜感和惊喜,不再满足于重复的85花,期待未来有更多不同的选择和可能性,打破现有的单调和乏味。
85花又双叒被洗牌了。
这边,辛芷蕾刚凭借《日掛中天》斩获威尼斯影后,引得不少媒体大呼85花要变天了;那边,唐嫣靠《繁花》拿下金熊猫视后,强行按下了质疑她“名不副实”的好事者。
“繁花双姝”先后获奖,本应是皆大欢喜的事,却意外演变成新一轮“85花”排位之争。这场关于比较、排位、替换的游戏,就像是一场打不完的牌局,每当有新玩家加入,总要重新洗牌、定序。
社交媒体上,粉丝们争执不休,掀起一场场流量拉锯战。但在喧嚣之后,却很少有人冷静发问:为什么我们如此执着于“造花”、“排花”与“洗花”?对于演员而言,这种简单粗暴的捆绑归类,究竟是加持,还是束缚?
永远在洗牌的85花
在内娱的语境中,“85花”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标签。
通常来说,它指向的是一批出生于1985年前后、在影视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同时兼具流量、热度与国民认知度的女演员。其中,被广泛认可的成员包括刘亦菲、赵丽颖、杨幂、刘诗诗、唐嫣五位。而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杨颖和倪妮也常被纳入这个标签的讨论范围。
然而,与经过时间沉淀、地位相对稳固的“大花”不同,“85花”的阵营更像是一个热闹的、机制成谜的开放式舞台。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成员名单的流动性与不稳定性,像是“1983年出生的唐嫣到底算不算‘85花’”、“杨颖和倪妮到底应该不应该被归入‘85花’”等问题始终存在争议。
正因如此,关于“‘85花’洗牌”、“谁已掉队”、“谁将晋升”的讨论隔三差五就会出现,成为了内娱经久不衰的流量密码。尤其是近年来,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一位“挑战者”依靠爆款作品或重量级奖项闯入公众视野,掀起新一轮的“洗牌热潮”。
比如2016年,马思纯凭借《七月与安生》摘得金马影后,迅速引发“晋升讨论”;紧接着,景甜于2017年通过《大唐荣耀》收割无数观众缘,一度被纳入“准85花”行列;2020年,张雨绮在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后人气急升,“敢爱敢恨”的形象强势出圈;2021年则成为“晋升大年”,童瑶和张小斐分别以《三十而已》《你好,李焕英》拿下白玉兰视后和金鸡奖影后,双双实现咖位跃升;到了2022年,热依扎依靠《山海情》成为首位85后飞天奖视后,一时风光无限……
而最新的引爆点,则落在了辛芷蕾身上。近期,她凭借《日掛中天》斩获威尼斯影后,成为继巩俐、叶德娴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演员。这份荣誉不仅将她推向热搜高位,更带动其商业价值与公众口碑同步飞升。
然而,随之而来的,又是熟悉的“洗牌论”。一时间,关于辛芷蕾“能否跻身85花”,甚至“晋升大花”等话题迅速引爆社交媒体。而诸如“成85花TOP”、“85花格局洗牌”、“85花排位改写”等观点频频涌现,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不少拉踩其他85花的言论,刘亦菲、赵丽颖、杨幂纷纷躺枪。
这一再上演的戏码,恰恰印证了,当下“85花”的阵容更迭已经演变为一场心照不宣的流量狂欢。
每当有青年女演员凭借爆款作品或重量级奖项异军突起时,舆论便立即开始新一轮游戏:比较、排名、替换……如此循环,乐此不疲。与其说这是对演员成长的关注,不如说它已经成为了一场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话题博弈。
为何谈“洗牌”没意义?
事实上,“85花”这一标签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被特定时代所锻造。
其雏形可追溯至2009年腾讯娱乐评选、央视报道的“四小花旦”,那时的成员除了刘亦菲、杨幂,还有王珞丹和黄圣依。而随着不同媒体的重新定义和粉丝的持续讨论,“85花”这一称谓逐渐被观众熟知,并在2010年前后的古偶剧黄金期正式成型,成为一代人的荧屏记忆。
从刘亦菲、杨幂、刘诗诗、唐嫣共同出演的《仙剑奇侠传》系列,到让杨幂、刘诗诗一炮而红的《宫》《步步惊心》,再到帮助赵丽颖后来者居上的《花千骨》……正是这些作品,让她们吃到了电视时代的最后一波红利,一举奠定了超高的国民基础。
如今,提到“85花”,很多观众会自然而然的将她们与古偶剧联系在一起。这也意味着,“85花”不仅是基于年龄的划分,更是一个具有时代印记的身份标签。换而言之,这个标签自诞生之初,就与特定类型、特定时期高度绑定,并非所有85后、成绩好的女演员都能挤进这一行列。
同样,如今时过境迁,“85花”们早已纷纷转型,在大银幕上寻求突破。若仍以这把旧尺去丈量她们多元化的事业路径,已难以准确反映其成长与突破。
与之相对,当下很多被纳入“85花”讨论范围的女演员,如马思纯、童谣、张小斐、热依扎、辛芷蕾等,实际早已跳出了标签化的赛道。相比“花旦”,她们无论是角色选择、表演风格还是奖项追求,都更接近“青衣”。
如果强行将她们塞回“85花”的框架里,实际上是在用一个过时的商业标签,去框定一个演员的专业延展性,这本身就是不合适的。
不过,这种粗放的归类方式并非内娱独有,它更像是一种行业内的大众叙事。事实上,将同期、同类型艺人打包命名的现象,在全球娱乐产业中屡见不鲜,其背后往往是特定时期的市场推广、媒体叙事与受众心理的共同作用。
回顾内娱的发展历程,从“四旦双冰”到“四大三小”,这种捆绑归类始终伴随行业发展。其中,“四旦双冰”成型于2004年前后,原本的“四大花旦”因“双冰”在影视奖项和商业价值上的崛起而被扩展,直至后期汤唯的加入,最终形成了一个涵盖国内七位顶尖女演员的稳固格局。几乎同一时期,华语乐坛也迎来了“四大三小”的黄金阶段,这一称谓囊括了2000年左右出道、兼具流行热度与市场代表性的七位天后级歌手。
而在国际乐坛,也有“平成三大歌姬”和“Mainstream Pop Girls”的说法。
前者由日本NHK通过观众票选产生,通常指宇多田光、滨崎步和仓木麻衣三位在00年代初期具有统治级影响力的女歌手。而根据不同标准,也有将安室奈美惠、椎名林檎、幸田来未等纳入其中的分类方式;
后者成员虽然与国内粉丝划分的“新生代五大Diva”略有不同,但通常也包含2005至2010年间崛起的Lady Gaga、Katy Perry、Rihanna、Taylor Swift等Diva级歌手。她们身上带有明显的“经济上行”气质,也在悄然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向与大众记忆。
由此可见,无论中外,捆绑归类都是娱乐产业中的一种“经典玩法”。而当我们剖开表象,将目光投向本质,便会发现在这场游戏背后,隐藏着一张多方共谋、各取所需的关系网。
媒体之所以乐此不疲的盘点、排名,是因为这类标签极大简化了叙事成本,成为了制造话题的快捷方式。“某某能否跻身85花”,本身就是一个安全且高效的话题。它无需深究答案,只需抛出问题,就能轻松制造对立、收割流量,堪称最低成本的“选题富矿”。
粉丝则在这场游戏中收获了归属感。他们所捍卫的,早已不仅是偶像本人,而是一种自我投射的集体身份。于是,他们在“守门”与“闯入”之间控评、打榜、做数据,通过维护偶像的实绩和话语权,在虚拟而激烈的阵营中寻找身份认同。
而对于广大吃瓜群众而言,真正吸引他们的,或许是排名机制所带来的“游戏式”参与体验。清晰的比较维度、可视化的“成绩”,以及持续变动的竞争格局,共同构成了一种低门槛、高反馈的娱乐互动,不断制造着“追逐”与“代入”的快感。
这种“比较”或许无关艺术本身,却构成了一套高效而粗粝的传播方式——不断生产话题、不断分配阵营、不断产生争议,如此循环往复。
而这,或许才是“85花洗牌”等话题经久不衰的深层原因。
结语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这种捆绑归类更像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对于艺人而言是一种束缚,但也并非毫无裨益。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各类捆绑阵营中,似乎总有一个相对弱势、常被质疑“是否配位”的成员。例如“四旦双冰”中的徐静蕾、“85花”中的杨颖、“四大三小”中的杨丞琳、“平成三大歌姬”中的仓木麻衣,以及欧美“新生代五大Diva”中的Katy Perry。
她们或因后期事业发展不尽如人意,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或因后期作品热度不足,导致人气下滑明显。然而,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因为进入过顶级“俱乐部”,每当阵营被提及时,她们依然会得到充足的话题与热度补给。这套捆绑系统就像是一张“低保证明”,为参与其中的成员提供着“兜底”服务。
但高处不胜寒,光环之下即是争议。
正因为被紧紧捆绑,她们不得不持续被比较、被衡量、被审视。而艺术的选择、转型的探索,以及个人成长的轨迹,往往被简化为“实绩”、“排位”和“咖位”的竞赛。在这场无休止的排位游戏中,艺人作为“人”的复杂性与完整性反而被稀释了。
说到底,“某花”、“某旦”这类标签,更像是基于某一时期成就积累和市场定位的总结。它们提供了一种认知上的便捷,却不足以承载一个艺人完整的艺术生涯。
当然,作为“吃瓜群众”,我们没必要否定这种游戏。毕竟,它确实制造了谈资,提供了乐趣。但在“吃瓜”的同时,也不妨多一份清醒:不必过度执着于“哪朵花正盛、哪朵花凋零”,更无须被牵着情绪走。
在某种程度上说,与其纠结85花是否洗牌,不如将目光转向更实在的作品。只有将“百花齐放”真正还给艺术本身,才能超越一场永无止境的饭圈辩论,看到更多值得被欣赏的风景。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714.org.cn/gov/521.html发布于 2025-09-19 16:59:3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