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京美淘崛起,山姆平替的热门之选

访客 2025-09-19 17:14:31 26705 抢沙发
"京美淘"正逐渐成为山姆的替代品,作为一家新兴的电商平台,京美淘以其丰富的商品种类和优质的购物体验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其便捷的购物方式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使其在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山姆等传统零售商的强劲竞争对手,随着消费者对购物体验和价格优势的追求,京美淘有望在未来继续扩大其市场份额,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首选购物平台。

即时零售的竞争,开始波及到消费品牌。

前阵子,华润啤酒四川营销中心发布公告,停售即时零售平台勇闯、纯生系列产品,纯线上销售平台的大仓、门店库存回收。

原因是,即时零售平台的竞争(京东美团淘宝闪购),导致多款系列啤酒出现突破价格红线的情况,部分消费者到手价低于30元/件。

这个价格对于品牌的经销商体系有着极大的冲击,一般来说电商平台销量大、话语权高,能够在品牌方拿到一级批发商的价格,成本远远低于二批三批的中小经销商。

当美团京东开始打价格战,通过补贴让利更多给消费者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终端价格比小经销商的进货价还低。

小经销商还怎么玩。

断供平台的事情在社区团购的时候也有发生。

2020年各家社区团购打仗,各平台也遭受过供应商断供,紫林醋业、华海顺达粮油、卫龙等供应商都曾发公告断供社区团购平台,原因也是平台的促销导致终端价格出现问题。

即时零售平台已经成为超级渠道,足以左右一家消费品牌的终端销售策略。2024年的上市消费公司的财报中,大概有2/3提到了即时零售平台这一新渠道的影响。

即时零售成为消费品牌重要的新渠道,但也可能是未来最大的危机。

就以米面粮油为例,美团的自有品牌早已经全面覆盖了全部的品类,在美团旗下的小象品牌中,大米、食用油、调味品,比如米面粮油美团的小象超市已经有多款自有品牌产品,比如京东七鲜超市,线上搜索大米排在前位的就是七鲜的自有品牌,盒马大米品类下有近10款自有品牌。

这是典型的“裁判和运动员”问题——当“京美淘”既要做超级渠道,又要做超级品牌,中小的消费企业怎么活?

1、“京美淘”入场,硬折扣将改造零售业态

山姆在过去两年几乎在中国百货零售市场掀起腥风血雨,而更残酷的是,美团、京东和盒马NB正在成为山姆的“平替”。

这三家带来的冲击只会更广泛。

山姆证明了一个事实:超级渠道本身就是超级品牌。

作为带货王,山姆在过去一年捧红了无数供应商,但这些商品在山姆都被统一冠以Member’s Mark的名字。消费者真正认可的,并不是供应商品牌,而是山姆这一渠道,以及它所代表的品质背书。

同样,美团、京东和阿里体系中孵化的品牌,本质上也依赖平台心智。

今年以来,京东、美团和阿里纷纷入局硬折扣——折扣超市、自营商品的推进,为零售业注入了新的变量。

京东近期在河北涿州、江苏宿迁等地开出多家硬折扣超市,主打低价和高频消费,迅速吸引了本地客群。从现场反响看,低价确实是最大卖点,部分百货和食品价格明显更低,客流量保持在高位。

在京东折扣超市内,大量自有品牌占据核心货架,尤其是七鲜系列,覆盖米面粮油、零食饮料、日化洗护等多个品类。通过自有品牌,京东既能掌控成本与议价权,也在验证能否把线上“低价心智”迁移到线下零售。

这背后,是在电商竞争激烈、线上流量成本走高的背景下,京东试图以硬折扣超市作为新的流量入口和供应链实验场,把低价战略延伸到线下的主动选择。

美团同样加速布局。

旗下折扣超市品牌“快乐猴”首店于8月29日在杭州拱墅区开业,SKU约1000—1700个,突出低价和日常刚需,如粮油、零食、日化、生鲜、蛋奶等。

美团希望借助“低价+高频+便利”的社区折扣业态,与即时零售和配送网络形成更紧密的线下触点,提升覆盖与用户粘性。

阿里盒马的平价社区超市盒马NB,则在8月底更名为“超盒算NB”,定位社区临街门店,以生鲜、3R、标品、冻品为主,通过约1500款商品满足家庭一日三餐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美团和阿里的硬折扣门店,都有大量自营商品。京东七鲜、美团象大厨、盒马的自有系列,在销售中占比极高。

硬折扣的首要冲击是零售体系。超级渠道凭借“挟销量以令品牌”,重塑了消费者对品牌与渠道的认知。尤其在供应链环节,硬折扣大幅压缩成本,这也是它带给行业的最大变化。

品牌同样受到波及。

在中国市场,消费品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所谓品牌往往只是渠道红利的结果。在渠道的重压之下,品牌毫无话语权,渠道对其影响可谓生死攸关。

三个超级渠道,正在借助自营商品,把自己锻造成超级品牌。

当京东、美团、阿里这样的超级渠道逐步成为多个品类的超级品牌,消费者自然会选择它们提供的平台。

一个直观的对比是山姆。山姆通过Member’s Mark,将渠道直接变为品牌。换句话说,美团、京东和阿里,正以自己的方式成为山姆的平替。

2、继续低价,但这次有何不一样?

硬折扣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无印良品。

创始人辻井乔曾在与社会学家三浦展的对话中提到,

价格往往是商品销售的最大障碍,而事实上不少产品完全可以通过低价、低成本实现销售。

比如,带有裂纹的香菇依旧可以以低价出售;蟹肉罐头在生产过程中若省去摆放蟹足的工序就能显著降低成本;毛衣制造中,厂家通常直接从牧场采购羊毛,这一点与今日优衣库的做法相似。

当时无印良品甚至与优衣库一同前往原材料产地展开生产合作,剩余材料再返还批发商。

然而,这样的模式在传统百货店几乎难以落地。

硬折扣由此逐渐形成了区别于百货超市的独特路径,其核心在于三点——低价但质量过关、极简设计凸显商品核心价值,以及通过极致运营效率削减非必要成本。

这三点恰好与京东、美团、阿里如今推动的硬折扣模式高度契合。

比如,自有商品在压低价格的同时确保品质;通过简洁设计和极简品牌降低消费者认知成本;折扣超市、前置仓等形态则有效压缩运营成本。

事实上,三者在硬折扣上的野心早已有迹可循。

京东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京东京造”,以自有品牌和缩短供应链为核心。

当时它更多是C2M背景下与拼多多、阿里竞争的产物,却意外契合了硬折扣逻辑。随后,京东在米面粮油等食品类推出“七鲜”,并依托七鲜超市这一即时零售线下业态,将自有品牌延展到多个品类。

美团方面,则在2020年后加速扩张小象超市,其中衍生了“象大厨”和“象优选”两大品牌。

前者偏向主食、速食等预制食品,源于小象生鲜门店时代的餐饮档口;后者侧重粮油调料等基础原料,是社区电商“美团优选”时期的产物。可以说,这是餐饮与社区团购两条业务线孕育出的自有商品。

阿里的自营商品布局主要来自盒马和淘宝心选。

公开报道显示,2022年盒马自有品牌占比已达35%。更早在2017年,阿里便上线“淘宝心选”,以ODM模式对标网易严选,主营具有设计感的生活用品。2022年4月,淘宝心选升级为“喵满分”,聚焦日常用品,核心销售渠道转向天猫超市。

3、冲击“价格”和“品牌”体系

一年卖出千亿规模的山姆,或许是对中国零售市场最具启发性的样本。

需要说明的是,山姆的核心是会员折扣,依靠大包装和低毛利来运作,本身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硬折扣。但在商品源头直采、高度定制的模式下,山姆却成为硬折扣的最佳代表。

硬折扣之所以成为趋势,核心原因有二。

第一是价格。

价格始终是零售竞争的核心。

正如无印良品创始人辻井乔当年指出,许多商品完全可以通过简化环节、降低成本来以低价销售:带裂纹的香菇可以低价处理,蟹肉罐头若省去摆放蟹足的工序就能减少成本。

如今中国市场进入“质价比时代”,低价再次成为关键。过去两年,三大电商平台围绕低价展开的激烈竞争,已经证明低价在消费市场的重要性。

第二是供应链的畸形。

在消费者眼中,同一企业的商品往往在山姆卖得更“优质”。

比如一款热销鲜奶,生产商是蒙牛,但因包装标注了欧盟标准,让消费者认为品质更高。而事实上,中国现行生乳国标的菌落总数上限为200万个/mL,而欧盟标准仅为10万个/mL。这

背后反映出,中国企业在发展中更多依赖砸钱营销来堆叠品牌知名度,却未能同步提升产品品质。比如良品铺子作为零食头部品牌,在经历质量事件后最终卖身,正是典型案例。

硬折扣带来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价格体系。

以低价为卖点的硬折扣,正在冲击传统品牌的定价模式。

在“超级渠道即超级品牌”的逻辑下,依靠高价与高品质构筑的品牌护城河正被撕开口子。

比如京东七鲜超市的苹果汁仅售9.9元/L,不到味全同类产品的一半。

这也导致加入硬折扣的品牌普遍面临利润危机。洽洽食品、甘源食品虽然进入山姆成为供应商,却出现业绩下滑:洽洽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超七成,甘源下滑逾五成。

其次是品牌体系。

在消费者追求质价比的环境下,品牌一旦进入硬折扣体系,溢价空间就会迅速被压缩。

零售商的自有品牌(京东七鲜、盒马NB、山姆Member’s Mark)大规模占据货架,把消费品牌的空间挤压殆尽。小象超市几乎在所有主力品类上都推出了自有品牌:牛奶、调味品等全覆盖。

例如,美团定制的蒙牛鲜奶1.5L售价13.5元,而小象自有品牌鲜奶1.9L售价仅13.9元,单价优势明显。又如椰子水在2024年走红后,七鲜、美团、盒马都迅速上架了自有产品。

对于消费品牌而言,这意味着不仅要面对渠道的挑选,还要直接与渠道正面对抗,而在价格、流量和供应链三个维度上,几乎没有优势。

4、中小品牌们,该怎么面对超级渠道们?

渠道倒逼品牌,从来不是新鲜事。

在电商时代,这种力量已经彻底改写了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平台以低价和流量为核心逻辑,打散了原本由品牌主导的价格体系,消费者逐渐习惯于在大促节点等待最低价入手,正价销售体系随之崩塌。

与此同时,流量入口和曝光机制完全掌握在平台手中,品牌若不参与促销,就会迅速被边缘化。

更具冲击力的是,平台自身还不断推出自有品牌,或联手白牌厂商,以更低的价格直接蚕食传统品牌的份额。消费者的心智也在这一过程中被重构,正在取代广告和品牌溢价,成为新的购买依据。

于是,电商平台既倒逼品牌让利、内卷,也让不少消费品牌陷入了“花高价买流量”的循环。

硬折扣趋势下,这种倒逼效应仍然存在,品牌最终的选择大致逃不开三条路径。

第一是成为供应商。

像山姆的供货商一样,依托硬折扣渠道,品牌能获得稳定收入,并借助渠道的严苛标准提升制造能力。但代价是品牌独立性和价值感逐渐被稀释,消费者只认渠道,不再认品牌。

一旦ODM占比过高,品牌便失去了C端市场和定价权。

第二是走高端化。

主动避开硬折扣渠道里的价格战,塑造差异化的生态位。超级渠道的优势在于规模和低价,但其受众往往集中在对价格高度敏感的群体,这反而为高端需求留出了空间。通过在原料、工艺、设计与文化内涵上的深耕,品牌可以建立起不依赖补贴的溢价壁垒。

日本市场上,一批与无印良品调性不同的高端小众品牌,正是通过强调工艺与稀缺性,实现了与硬折扣渠道的共存。对中国消费品牌而言,高端化既能抵御渠道自有品牌的替代,又能在消费分层中占据上层市场,以“不可替代性”对抗价格逻辑。

第三是平衡外部渠道与自有渠道。

超级渠道承担走量与曝光的功能,而高端与创新产品则更多放在自有零售和会员体系中,以维护溢价与差异化。电商时代的后期,品牌们已开始这样做——把电商作为基本盘,同时把新品和高端系列放在线下旗舰店或自营体系中。

进入硬折扣时代,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更为关键:一方面要接受美团、京东、山姆等渠道里的低价竞争以维持规模,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自有渠道和品牌活动来积累长期价值。

唯有如此,品牌才能在渠道权力日益强势的时代保有独立性与主动权。

事实上,在无印良品引领的“无印”消费风潮下,也曾诞生过一批并非完全同质化的品牌,它们通过功能、专业分层切入市场,同样获得了不错的空间。这说明,即便在超级渠道的挤压之下,品牌依然有机会通过差异化和策略平衡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714.org.cn/gov/522.html发布于 2025-09-19 17:14:3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670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