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从外审到内审,穷忙族的逆袭之路

访客 2025-09-24 16:03:15 72722 抢沙发
本文讲述了从外审到内审的转变,描述了人们在忙碌和贫困中挣扎的困境,在资源有限和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人们需要不断努力工作以维持生计,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这种“穷忙”状态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需要寻找更好的方式来平衡工作和生活,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熊座的 20 年,作者:小熊座 a,原文标题:《从外审到内审的变与不变》,题图来自:AI 生成

审计是一个轮回,最近安永校招发了推文,应届生涨薪至 12,500 元 / 月,如果 buff 叠满,愿意吃苦 + 愿意学习,6,000 元差补 +3,000 元 qpay,一毕业即月入 2 万不是梦。

前司在折戟恒大之后略显颓势,而前前司在应届生起薪上开始领跑,也是好起来了。

月入 2 万,这是大多数人工作很多年都达不到的数字,加上如今工作不好找,找到工作工资也不好发,所以这个待遇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再加上江湖一直都传说,从四大跳槽很好跳,随便跳跳就升职加薪,工作量减半,薪资翻番,这么一算,四倍的薪劳比就涨出来了。

可传说毕竟是传说,跳槽之后如何如何,还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四大跳槽界存在着一条隐形鄙视链,四大跳券商,四大跳银行,跳基金、跳保险、跳投资,跳企业财务、跳 BP、跳公务员,四大跳四大、跳八大、跳内审。

这条鄙视链上的位次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排序:

通常而言,头部的投行岗位、买方岗位、金融监管类的公职,往往在大多数时期嘎嘎一嘎斯,占得头筹;

而甲方财务、BP 则取决于各自企业的业绩规模和发展阶段,毕竟某些大厂的年终奖金敢往 36 个月去发;

至于四大跳四大、跳八大基本属于白闹,和原来的工作节奏、发展路径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而最不受待见的,怕就是内审了。

内部审计,要专业没能力、要发展没福利,控费抢先锋、节约树模范、降本抓典型,处处得留痕又处处得罪人的部门,也是纯纯多余。

而我,现在就成了这个多余。

在我毕业之时,未曾意识到我会一直从事审计工作,即使是做了外审之后,我也没想到下一份工作会是内审。

如今,在新的单位新的岗位工作已满一年,并且在可预见的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波动。

站在此刻,眺望又回首,侃一侃这份工作的变与不变。

(本文纯属个人笔记,不构成专业意见,不代表组织立场。请谨慎服用。)

一、回顾

1. 节奏

毕业工作五年,今年应该是第一次春节期间不用开电脑加班,一点都不开。

从这个角度讲,比之前惨烈的事务所年审节奏倒是稍微改善了一点点。

但也真的就只是改善一点点。由于是集团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多个板块,项目也广布大江南北,因此需要内审频繁的出差。

我称之为 " 七上八下 ", 即自春节之后,上了七个月的班,下了八个省份的现场,干了十五六个项目。

近半年以来的出差率达到了我从事审计以来的巅峰,什么概念?一个月出半个多月的差。在去程、返程、回家、出发之间反复循环,一个月内多次循环。

出差归出差,好处是每天的工作,干到哪算哪,虽说也是项目叠加项目,但基本上不加班,最后也能顺利结项。

不加班,更不熬夜,完全符合 " 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对,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 的原则。

2. 内容

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相对丰富一些,按照年度审计计划,需要对各大业务板块、各种业务类型、各项内控流程进行覆盖。

除了常规的财务审计、费用审计之外,还要进行具体到业务端的内控遵从测试,职责分离测试,流程评估,指控调查,反舞弊审查,突击审计等等。

既需要了解财务准则下不同业务场景的会计处理,也需要学习行业内通行的税务实务惯例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还得去看舞弊的机会、动机和压力。

作为内审,要做的就是彻查清楚审计报告范围内所有的前因后果、场景背景、已有的和潜在的影响,并出具书面结论。

3. 结果

最显著的结果就是在新的工作条件下,我的体重增长了十余斤,这对我来说倒也并不算坏事。

根据 BMI 的计算结果,我的身高对应的正常体重区间是 58~75 公斤。多年以来,我的体重都徘徊在正常体重的下限。增重十余斤,让我正正好好落在正常体重的中位数上。

手指的腱鞘炎由于不再使用鼠标逐渐恢复,之前长期久坐导致的腰酸背痛也都消失了,感觉整个身体状态都好了一点。

和外审不同,内审属于企业内部治理的一部分,那么在工作形式和计划安排上,可以按照企业的经营节奏灵活安排,避开财务业务人员忙碌的月末年末。

工作量是能够全年平滑铺开的,没有绝对的淡季忙季,只有项目的复杂容易。

所以如果此刻因工作感到身心疲惫的朋友们,不妨换一个工作节奏试一试,身体好,吃饭香,工作也更容易出效果。

二、变化

1. 认知

关于内审的知识和理论我学习的不多,从业一年,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外审的视角去看去查去定义,找问题也大多都是些会计角度的问题。

会计处理当然很重要,但是对于企业经营来讲,并不是让你内审来教领导调会计报表的。

如果只是调报表,每年花个三五十万,那帮事务所的抢着干,调的又准又快。还附带监管机构认可的会计师签字背书。

养你们一群内审又有何用?

《三层防线》中提到," 监管是华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做好监管能防腐败、促经营、利出一孔,确保公司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快速发展。"

而华为的监管体系,就是号称 10 年花 40 亿请 IBM 做的咨询建设。其中与审计内控体系直接相关的就是 " 三层防线 " 的理念:

第一层防线:首席行政官负责制,业务运营管理者承担风险和管控的天然直接职责;

第二层防线:内控和风险管理组织,是主官的参谋和助手,专注第一层防线无法解决的跨流程、跨业务的风险及内控难点;

第三层防线:内部审计站好管控体系的最后一班岗,独立威慑、合理评估。

三层防线,分层布设,分层监管:

第一层:解决 95% 的问题,做好流程遵从,落实流程责任制,业务管理者要真正承担风险监管的责任;

第二层:针对跨流程、跨领域进行高风险拉通管理,要担负起方法论的推广,做好赋能;

第三层:通过审计调查,对风险和管控结果进行独立评估和冷威慑。

所以,华为内审作为风险管理的最后一环,是最后一道防火墙。

我自此新学到了一个词叫,冷威慑

外审的存在,是对财务报表责任人的冷威慑。之所以公众公司财务造假横行,就是因为威慑不足。

而内审,食君之禄,奉君之事,你敢弄虚作假、贪赃枉法,是真能出个报告给你撸下来、送进去,威慑十足。

2. 沟通

外审项目开始之前,都会内部开个 kick-off meeting,就是项目启动会的意思,对整个审计项目计划、分工进行一个沟通,拉齐 team 内部信息。

内审也有启动会,只不过这个启动会需要拉着被审计对象一起开,通常是企业的负责人或者部门的 1 号位。

内部审计涉及的问题很多都不是标准问题,需要反复通过开会进行沟通对齐。

项目不仅有启动会,还有预沟通会,初稿会,二稿会,汇报总结会,定稿会等等。

之前不理解为什么企业要开这么多会,很多问题发个邮件不就解决了吗,实际上并非如此。

邮件哪有现场开会撕逼开喷来的直接?

被审计单位出于各类动机对一些敏感的审计发现往往都会胡搅蛮缠死不承认没理硬抗拒不接受甘当搅屎棍,那这时候就需要审计人员摆事实讲道理逻辑清晰引经据典不惜撕破脸。

最后,在最后的大佬交流会,大家已经是达成一致之后的说说笑笑感谢辛苦虚心接受欢迎再来一派祥和局面。

3. 报告

《华为内控组织方案》中提到,

内审部门起到的是威慑的作用,因为每年一万个要被检查的东西,只能检查一百个,但是你不知道我是检查哪一个,抓住你我就抓死你了。

审计部不是一个政策部门,不可以手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只对结果负责任。

它把责任查出来交给审计委员会,哪怕是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审计委员会也有可能不惩罚这个人,这是审计委员会批准了,政策在这里。所以审计部起到的是威慑的作用。

而这个威慑的工具,就是 " 直达天听 " 的审计报告。

不同于统一格式的外审标准报告,内审报告基于各类审计项目会有各种附件,描述背景过程结果,下结论之前,内部外部规定条文的引用摘录都要写清楚。

内审作为独立审查部门,自然是没有处分权的,但呈送报告的权力是来自治理层授权的。

一家企业的天花板就是企业 1 号位的高度,内审部门的天花板也是部门负责人的高度。

在治理结构上,内审 1 号位需要搞定的不仅仅是高层,还有上层、同层、下层。

就像外审合伙人在重大审计调整上要和企业管理层不断地进行 battle 一样,内审负责人也需要在重大审计发现上与高层提前交底。

有时候,可能会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妥协,毕竟内审 1 号位首先要保住自己的饭碗,才能有饭吃。

而更多时候,则是守住风险底线的坚持。

来自治理层的尚方宝剑授权不是让你乱砍人的,但更不是让你来当老好人的。

三、不变

1. 原理

无论外审还是内审,在现代审计理论中,风险导向都是一致的方法论,即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应该将最多的资源和注意力,投入到最容易出现重大错误或舞弊的高风险领域。

外审不必说了,评估风险选择重大科目重大循环是执行审计项目的前提;

内审亦是如此,集团内上千家单体公司,看哪些审哪些,都是以风险导向为基础。

排审计计划的时候,要考虑哪几个板块变动率大、哪几项业务利润率高、哪些部门费用率高,结合历史审计情况以及未来业务规划,筛选出高风险的项目重点关注。

2. 流程

审计是要到别人的地盘上找问题,除了某些特别项目比如突击审计之外,正常的审计项目都是要按照计划来的,计划→执行→报告→跟踪检查,基本都是一个 PDCA 的循环。

虽然说外审通常不会对出具审计报告有什么跟进,但如果是连续审计的话,第二年的年审还是需要对前一年的审计调整进行复核的,管理层有没有入账,调表还是调账,以及,如果某些审计项目还附带管理建议书的话,那势必还是要跟进前一年的 issue。

内审就更得跟了,发现问题要提出问题,那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被审计单位整改不到位,则会一直持续跟他!一直跟到全部整改为止。

3. 方法

审计结论的基础还是依赖于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获取支撑审计发现的真凭实据。

在这一前提下,审计所运用的具体审计程序类型也展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开会沟通访谈往往是审计的必要程序,但开会访谈的时候,人经常不说话,说胡话,说瞎话,那就得上手段了。

具体而言,就还是询问、观察、检查、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性复核那一套,

人不说话,让事实说话,让数字说话。

审计与被审计存在天然的冲突。

尽管外审内审都强调公正客观独立真实,但说白了,这还是一份人不嫌狗也嫌的工作。

本来公司正常运营相安无事,非得派一支审计小队去闹腾啥呢。

闹腾就闹腾吧,别整出什么敏感性的幺蛾子也行。

而管理层拼命想捂住的蛾子,审计非要扑棱出来,甚至扑棱蛾子的多少还是审计的 KPI,那不得给你使使绊子。

工作上的形式是常变的,工作中的困难是永恒的。

四、展望

最近看到一些行业前辈和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朋友们争论,审计是不是个糟糕的行业,事务所是不是糟糕的公司。

这是一个我写烂了的话题,从吐槽到珍惜,从向往到怀念,辛苦和收获就是这枚硬币的一体两面。

尽管我毅然决然离开了事务所,但我还是应该感谢当年把我从学校捞到北京,又从北京捞回来的合伙人和经理们。

事务所审计是一份可以不依靠人情裙带关系就能够实现养家糊口的工作,愿意吃苦 + 愿意学习,真的可以取得很不错的职位和待遇。

就算外审肝不动了,可以转财务,转内审,转开头提到的那一大堆职业,都是有大量的先例可循。

大学生朋友们不要相信网上的极端言论,审计依然还是可以干的。

或许也完全不必担心没人干审计,市场经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会以它内在的机理维持操控。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会支配每一个人的选择。

最近一直没更新文章,确实是因为内审工作中少了很多愤怒和吐槽。

如果吐槽 " 每天 5 点多就下班 6 点前就到家,一晚上做饭吃饭看电视也挺无聊 " 这样的话,大概率会被骂无聊。

而如果吐槽 " 每天 5 点多才下班 6 点前才到家,熬了一整夜趁着天还没亮赶紧补一觉 " 这样的话,多半会收到 " 他加班好可怜,但是我看的好爽 " 的反馈。

" 既怕兄弟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 的法则,亘古不变。

就像脱口秀一样,搞笑出彩的往往都是 " 穷门 ",写工作状态也一样,不能写闲的发慌,得写 " 忙门 "、" 忙到撞上门 " 才更好看。

又穷又忙,穷忙穷忙的,尤为精彩。

而我,既没有 5 点多下班,也没有 5 点多下班。

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就如潮汐一般涨落,时而忙碌,时而清闲,非常平淡的在忙和闲之间来回穿梭。

前阵子和小伙伴们提到,如果写写四大同事们后续的职业发展,应该也挺有意思。

还起了个题目,叫,四大审计,那些离开的,和留下的。

留下的没什么可说的,因为没有留下的了,对,就连合伙人都散伙了。

回忆有暖色滤镜,这种滤镜不仅会美化过去,并且还会让人有一种 " 如果当时,那就更好 " 的错觉。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审计是一个轮回,各家事务所总能够通过价格之手牢牢抓住和轻轻放过想要和不想要的任何人,一拨人出来就有一拨人进去。

离开的和留下的状态,无非忙、闲、穷、富这四个要素,又可以两两勾搭出组合双开门:穷忙,穷闲,富忙,富闲。

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太忙或太闲都不太好。

只要那只看不见的手阔绰有力给足给够,应该没有人会拒绝太富。

毕竟闲门会裁员失业,而穷门永存。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714.org.cn/gov/679.html发布于 2025-09-24 16:03:1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272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