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老太再婚37年,死后遗体没人管,双方各有子女,冲突爆发!

访客 2025-07-08 16:01:58 43644
老太再婚37年,死后遗体没人管,双方各有子女,冲突爆发!摘要: 上海崇明竖新镇最近出了件让人唏嘘的事。一对相伴37年的再婚老夫妻,在其中一方离世后,两家子女因为医疗费、遗产这些事闹得不...

上海崇明竖新镇最近出了件让人唏嘘的事。一对相伴37年的再婚老夫妻,在其中一方离世后,两家子女因为医疗费、遗产这些事闹得不可开交,连逝者的后事都没人管,遗体在医院放了好几天。这事儿说起来,藏着太多再婚家庭里绕不开的情理纠葛。

老太再婚37年,死后遗体没人管,双方各有子女,冲突爆发!

张老先生和冯老太是1988年走到一起的,那会儿两人都带着前一段婚姻的孩子,再婚后没再生育,孩子们也都跟着前任过。37年日子过下来,俩人有个特别的习惯——经济上各管各的。平时买菜做饭搭个伴,生病小痛互相照应,平淡日子倒也安稳。可年纪不饶人,尤其是86岁的冯老太,今年身体垮得厉害,跑医院成了常事,花钱的地方多了,两家孩子的矛盾也跟着冒了头。

张家的孩子觉得,“他俩年轻时钱都各揣各的,现在阿姨病了,凭啥要我们一起掏钱?”言下之意,冯老太的赡养该归她亲生子女。冯家孩子不乐意了:“我妈跟张叔过了大半辈子,早就成一家人了,张家没道理不管。”就这么你推我挡,谁都不肯松口。

6月24号,冯老太在堡镇医院走了。79岁的张老先生本来就身体弱,老伴一走更是悲痛得站不住,直说“没力气办后事”。张家孩子干脆不闻不问,结果冯老太的遗体就孤零零地躺在医院太平间,没人张罗。当天晚上,冯家十多口人急了,娘家人带着子女找到张家,要张老先生出来给个说法,既得办丧事,也得把财产的事儿说清楚。你一言我一语吵到最后,推搡都用上了,院子里乱成一团。还好竖新派出所的民警来得快,赶紧把场面稳住了。

为了不让事儿闹大,民警拉着司法所、村委的人,把两边能做主的人请到派出所的“三所联动”调解室。刚开始,冯家咬死“先让老人入土为安,再谈钱的事”;张家呢,拿“过了几十年各管各的钱”当理由,说啥也不肯全担丧事开销。两边顶牛,调解一度卡在哪儿动不了。

还是司法所的人一句话点醒了大家:“俩老人一起过了37年,这份情分,哪是钱能算清的?”民警也跟着打感情牌,说之前走访时听冯老太念叨,张老先生年轻时下地干活是把好手;张老先生也总跟人说,老伴总给他留着热乎饭菜。“现在人走了,让她体面点走,才是对逝者最该有的尊重。”这话一落地,两边的火气明显小了些。

民警又从法律上把事儿说清楚:《民法典》里写着呢,再婚夫妻是第一顺序继承人,张老先生对冯老太的遗产有份;而且,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会因为父母再婚就没了。最后工作人员提议,“先把火化、买墓地这些急事先办了,财产的事慢慢谈”。

就这么从傍晚谈到第二天凌晨两点,7个小时里,两边总算达成了协议:冯家子女负责办后事,张老先生一次性补4万块钱;冯家子女也说了,不跟张老先生争冯老太的遗产,往后各不相干。

老太再婚37年,死后遗体没人管,双方各有子女,冲突爆发!

这事儿在网上传开后,网友们的评论能堆成山。有人叹气,“再婚家庭就是这样,平时看着好,一涉及利益就成了仇人,我家就是例子”。更多人把矛头对准了张老先生和他的子女:“37年啊,人走了说不管就不管,良心过得去吗?”“老头一句‘无力操办’就完事了?当年能跟人过一辈子,现在连个后事都不愿担,太寒心了。”

也有人替冯老太不值:“煮了37年的热饭热菜,最后落得遗体没人管,二婚真是难啊。”有网友拿自家例子说,“我公爹跟后老伴过了几十年,老太太走的时候,我们全给办得妥妥的,哪能让人家子女挑理?”

讨论里也少不了对再婚家庭相处的感慨。有人说,“原配夫妻除了睡觉,心是往一处想的;再婚的,可能就睡觉那阵儿像一家人”。还有人支招,“不如婚前就说清楚,老了病了各找各娃,去世后各回各家,先把丑话说在前头,省得后面扯皮”。

法律层面也被反复提起。有网友较真,“《民法典》说了配偶是第一顺序继承人,张老先生作为老伴,本来就该牵头办后事,一句‘没力气’不能当借口”。也有人觉得,“不管爹妈跟谁过,生养之恩不能忘,自己的妈走了,子女先想着推责任,太没德行”。

老太再婚37年,死后遗体没人管,双方各有子女,冲突爆发!

其实这事儿说到底,再婚家庭里的养老、遗产问题,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钱”能解决的。37年的相伴,不是一张“经济独立”的标签能一笔勾销的;子女的责任,也不该因为父母再婚就被稀释。就像这次调解里说的,法理得讲清楚,可情分更得记着。逝者最大,让老人体面离开,既是对过去岁月的尊重,也是给活着的人留份体面。往后遇上这类事,多想想“情”,少算点“账”,或许很多僵局,也就没那么难破了。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