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稀土抵抗联盟,实力如何?揭秘其真实作用

访客 2025-10-29 16:00:56 18763 抢沙发
“稀土抵抗联盟”难堪大用,这一组织在面对稀土行业的问题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稀土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稀土抵抗联盟”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措施和解决方案,无法为稀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该组织需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应对稀土行业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


必然证伪

在欧美对中国发起各式各样技术封锁的关键时刻,稀土成为了我国展开反制的最有力武器,甚至可以不用 " 之一 " 来界定。

此前不久,外界认为中美贸易出现缓和的情况下,双方的纷争骤然再起。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实施 301 措施,将多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经贸大战旋即升温,稀土管制在这种局面下再度升级。其规定之严苛,完全超过了此前中国给外界展示出的温和监管形象。

根据商务部 2025 第 61 号公告,凡是 " 境外产品只要含 0.1% 以上的中国稀土成分,出口都需获得中国商务部的出口许可证 ",否则禁止出口。

而且,这一次不是单单的产品管制,而是系统性收紧,将 17 种稀土元素全部纳入监管,且覆盖从开采、冶炼、分离到设备制造,甚至二次回收技术的每一个环节。

这一举动引发全球供应链震荡,美国方面立刻放话要对中方加征 100% 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并迅速拉拢澳大利亚,与其签署稀土合作大单。

类似的威胁手段的问题在于,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在技术、成本、产业化等领域都有无可撼动的优势。中国之外的稀土资源储备虽然并非没有,但整体上看开采成本都非常高,更缺乏完整的产业应用体系。

在中国之外构筑所谓的稀土产业联盟,从一开始便漏洞百出,其最终结果,也必然会被时间所证伪。

1 中国之外

1794 年,芬兰化学家加多林从瑞典陆军中尉阿伦尼乌斯送来的样品中发现了 " 钇 ",这种矿物在地壳中存量很少,因此得名 " 稀土 "。加多林也因此声名鹊起,还因此被册封为骑士。

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漫长探索,到 20 世纪中叶,17 种稀土元素才被陆续发现。如今,稀土成为搅动世界军事、经济格局的不可再生战略资源。

稀土被誉为现代工业的 " 维生素 ",重点应用领域包括半导体、工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高精尖领域。从光刻机材料到战斗机制导系统,从风力发电机到电动汽车,诸多高科技产品背后都离不开稀土的身影。

美国《华尔街 · 日报》今年发文称:" 如果中国彻底切断对美稀土供应,美国军工、电子、新能源等产业将面临‘断粮’风险。"

显然这绝非危言耸听。资源量方面,我国稀土储量、产量都占据主导地位。据 USGS 数据,2024 年我国稀土储量约 4400 万吨,占全球的 40%,产量 27 万吨,占比高达 70%。

有数据显示,超过 90% 的稀土冶炼掌控在中国手中。另有 Argus 数据显示,中国钕铁硼磁材产量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 89%,海外汽车用稀土需求占全球 60%。毫不夸张地说,缺失中国稀土磁材的供给,海外汽车产业将几近崩盘。

全球来看,海外一些国家的稀土资源禀赋并不差,但基本都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产业链体系。2024 年,我国之外的稀土储量合计约 6600 万吨,其中越南、巴西、俄罗斯分别拥有 2200 万吨、2100 万吨和 1000 万吨,美澳印等亦含丰富稀土资源。

另外缅甸的稀土储量也十分可观,尤其是中重稀土。东南亚地区的中重稀土矿占全球主要地位,我国仅占 26%。缅甸的离子型重稀土矿可弥补我国的缺口,两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 " 重稀土开采在缅甸,加工在中国 " 的双赢局面。

不过总体来看,海外以 60% 的储量却仅贡献了 30% 的产量,实际开发程度较低。核心原因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整条产业链开发的能力,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稀土全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缅甸、越南等国仅拥有部分环节的生产和商业开发能力。

2011 年起,国内掀起稀土资源大整合,从那之后对稀土产业的控制力便不断增强。

第一轮构建了 "5+1" 的南北稀土格局,到 2015 年底形成北方稀土、南方稀土、中铝公司、厦门钨业、中国钨矿、广东稀土六大稀土集团;2021 年第二轮行业整合开幕,南方稀土、中国中稀、五矿稀土合并重组为中国稀土集团,六大稀土集团减少为四家,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22 年,中国稀土集团加速资源整合;2023 年中国稀土集团和北方稀土开采指标占比高达 98%。

到 2024 年,两大集团已瓜分所有开采份额,国内稀土产业已经进入供给强约束阶段。

当前,中国之外在产的大型稀土矿仅 MP 和 Lynas,其余矿山进展滞后。另一大稀土资源大国缅甸,由于自身原因,外供基本来自原有库存,随着库存消耗,气候进入雨季,预计缅甸出口矿将出现减少风险。

整体上看,当中国祭出稀土的供给侧强管控、出口管制措施之后,全球稀土供应迎来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而且几乎很难找到替代渠道。

2 " 抵抗联盟 "

在美国的带头行动下,一支对抗中国的 " 稀土联盟 " 正在形成。

10 月 20 日,美国和澳大利亚签订了关键矿物和稀土的合作协议,两国计划在未来 6 个月内各自投入 10 亿美元(共 20 亿美元)。美国还将在澳洲西部建立一座年产 100 吨的先进镓精炼厂,美国进出口银行将提供 22 亿美元的融资。

特朗普宣称:一年之后,美国将拥有多到不知如何处理的稀土。

三个月之前,美国还拉拢日本、澳大利亚、印度成立所谓的 " 印太稀土联盟 ",由日本提供冶炼技术、澳大利亚和印度提供资源、劳动力,美国提供资金。

与此同时,日欧等国开始加速合作。今年以来,加拿大 Neo 公司在爱沙尼亚建设的欧洲首家稀土永磁材料厂开工投产;法日计划合建号称全球最大的稀土回收企业,计划在今年全面投入运营,每年回收 800 吨磁体,生产 620 吨稀土氧化物,约占全球稀土产量的 15%。

这些举措不论大小,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出一个 " 去中国化 " 的稀土产业体系。但问题在于,这个联盟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漏洞百出,有诸多的因素掣肘。想要让全球稀土产业、稀土制品供给脱离中国,其难度如同天方夜谭。

技术方面,日本虽有强大的资源冶炼技术,但主要集中在钢铁领域,在稀土层面仍是相差甚远。日本早在深海发现稀土矿,日本周边海域稀土储量达 1600 万吨,每吨泥浆可提取约 2 公斤稀土。但从深海泥浆提取高纯度稀土这件事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距离产业化相当遥远。

资源方面,澳大利亚和印度的储量足够丰富,两国合计超 1200 万吨,约占全球储量的 12%,目前两国是西方国家探索供应链多元化最关键的供给方。

尤其是澳大利亚,莱纳斯(Lyans)稀土矿是全球第二大稀土生产商,主要供应轻稀土。该矿山曾获得美国国防部 2.58 亿美元的大单,还在得克萨斯州建设重稀土分离设施,并得到日本注资。今年 5-6 月,莱纳斯在马来西亚的生产线首次提取氧化镝和氧化铽,这是首家非中国企业进行商业化分离稀土的案例。

不过,这和大规模应用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早在 1970 年代就采用串级萃取技术,并突破高温萃取、晶界渗透等核心工艺,可实现 17 种稀土元素的精准分离,纯度达 99.9999%(6N 级),而美澳仍沿用传统的高耗能萃取法,纯度最高只有 4N 级——该级别下的稀土产出品远未达到高性能磁材、军工设备的需求。

印度也是雄心勃勃。今年以来,先后批准 1630 亿卢比(136 亿元)的 " 国家关键矿产使命 " 计划,开放私营部门的稀土勘探权,还在筹划投入 350 亿至 500 亿卢比(约合 29 亿元至 41.46 亿元)资金,促进国内稀土矿和磁体的生产。

尽管随着 " 印太稀土联盟 " 加强开采力度,中国稀土产量占比有可能下降,但在产业链各环节的统治力仍难以撼动。实际上,稀土产业的强盛与否不在于储量规模,更在于加工、分离和研发能力。中国通过长达 40 年的积累,才造就了当今难以企及的竞争壁垒。

脱离开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体系,美国为首的 " 稀土抵抗联盟 ",最终也会沦为空谈。

3 博弈竞合

"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手握重稀土分离和钕铁硼磁铁生产工艺,中国扼住了全球半导体、新能源和军工装备的咽喉。完全可以说,全球军工制造业体系、新能源产业链对中国生产的稀土制品拥有极强的刚性需求,无法替代。

美国基准矿产情报公司指出,F-35 战斗机需要 418KG 的稀土,阿利 • 伯克级 DDG-51 驱逐舰需要 2600KG,一艘弗吉尼亚级潜艇则需要使用约 4600KG。倘若稀土断供,这些美国高端军事装备根本造不出来。

来源:基准矿产情报公司

近年来,美国尝试重振本土稀土矿,其中最为知名的要属芒廷帕斯矿(MP)。今年 7 月,美国国防部与 MP 达成公私合作关系,前者向该矿投资数十亿美元,有望成为 MP 最大股东。此外美国防部还为其提供了一笔长达 10 年的合同,购买其镨钕产品不低于 110 美元 / 公斤。

但环保压力、开采冶炼技术壁垒和产业链限制,都使其 MP 成本显著高于我国,美国国防部不得不付出高昂代价。美国计划 2027 年前建成从采矿到磁铁的完整链条,但预计其产能还不足中国的 1%,远远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而且,中国企业早已入股 MP 矿,自 2017 年 MP 公司重组时,盛和资源就以极低价格入股,虽未参与其日常经营或董事会,主要通过资本关系和包销协议,成为 MP 在中国的独家经销商,但目前 MP 已停止向中国出口稀土精矿。

美国还在 " 公开霸凌 " 格陵兰,威胁不会排除通过 " 军事或经济胁迫 " 手段夺取格陵兰岛控制权。稀土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格陵兰岛拥有高达 150 万吨的稀土储量。

但中国企业同样拥有一些海外稀土资源。如早在 2016 年 12 月,盛和资源就以 462.5 万澳元认购了澳大利亚稀土公司格陵兰矿物能源 1.25 亿股,持有其 12.5% 的股权。此次交易让盛和资源获得格陵兰科瓦内湾 80 平方千米的稀土,以及铀多金属矿不低于 60% 的开发份额。

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已通过资本纽带,对西方国家重要的稀土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渗透。

中游加工环节是西方国家难以逾越的天堑。稀土并非如铁矿、铜矿那样提取冶炼那般简单,制造每种稀土元素的纯氧化物形式都极其复杂且耗时耗能,每种元素都必须从周围材料和其他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中分离出来。提取和分离后,还需要进一步精炼加工成不同形式。

日本虽在先进磁体技术方面有一定积累,但还远远达不到中国的水平。生产磁性材料需要强大的生态系统,如同一项精密的浩大工程,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漫长时间的积累。

无论是日本 TDK、博迈立铖(原日立金属),德国瓦克华等欧盟企业,韩国 Star Magnetics 还是加拿大 Neo,都面临稀土资源、磁铁材料等严重依赖中国的局面。

美国所主导的海外在建稀土矿或永磁材料项目,表面如火如荼,但实际进展缓慢。不仅建设也需要 2-3 年左右,且受到当地环保压力、资本开支、政策等不确定性影响巨大。

譬如,法国索尔维工厂虽具备全系分离技术,却因废水排放掣肘无法扩大规模;格陵兰稀土矿因铀副产品处理陷入争议,导致项目搁浅。

总的来看,美国和西方世界的稀土战争口号喊得响,实际效果微乎其微,很难对中国稀土产业形成直接威胁。

4 写在最后

从白菜价贱卖到痛定思痛,中国全力出击,用十余年时间掌握全产业链技术,并使之成为掐住西方高科技命脉的产业链抓手。中国在全球经济、科技博弈中,并未全然处于被动局面。

毫不夸张地说,如今中国已经真正掌控了全球稀土产业的定价权。其重要的意义在于,构建了一整套的方法论和斗争体系,可以在更多高科技产业、稀缺资源领域进行复用。

美日澳印法等国组成的 " 稀土抵抗联盟 ",试图集结多国之优势共同阻击中国,但中国稀土的规模和技术优势远超西方国家政客的想象,这不仅是由简单的矿产资源储备所决定的,更有其深刻的经济规律蕴含其中,绝非几个人、几个国家的意志所能转移的。

走过 40 年征程,如今中国的稀土产业,远比表面看上去更具韧性。那些曾经污染环境、低价出口、为他人做嫁衣的时代,已经远远的过去了。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714.org.cn/gov/1502.html发布于 2025-10-29 16:00:5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876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