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性别差异,为何男女寿命大不同?
不同性别的寿命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物学上的差异,如荷尔蒙水平和遗传因素等,对男性和女性的健康状况和寿命产生影响,社会因素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健康意识等也会影响寿命,不同性别在面对压力和疾病时的反应和应对方式也可能不同,这也可能导致寿命差异,要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需要综合考虑生物学、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采取综合措施来改善健康状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原理 (ID:None),作者:糖兽,题图来自:AI 生成
在生物世界中,普遍存在性别间的寿命差异:对哺乳动物来说,雌性通常活得更久;对许多鸟类、昆虫和爬行动物来说,雄性的寿命反而更长。
而在人类中,也同样存在这种差异:在全球范围内,女性平均比男性多活约 5.4 年。这一模式几乎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历史时期。
想要理解为何在生命树上的不同类群之间、乃至同一类群内部,性别寿命差异的方向和幅度为何会不同,就必须揭示支撑这些差异的进化机制。
在一项新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的研究中,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进行了迄今为止对哺乳动物和鸟类寿命性别差异的最全面分析。
从动物园到野外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动物园中 528 种哺乳动物和 648 种鸟类的寿命记录,几乎覆盖了这两大类群中大多数主要的分类单元。分析结果表明:72% 的哺乳动物中,雌性的预期寿命更长;而 68% 的鸟类中,呈现出雄性的预期寿命更长。
为了验证这些发现是否也适用于自然环境,研究人员又分析了 110 种在动物园和野外都有监测记录的物种,其中包括 69 种哺乳动物和 41 种鸟类。他们发现,在哺乳动物中,雌性的平均寿命优势在野外种群中比在动物园高出约 1.5 倍;而在鸟类中,雄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优势在野外则比动物园中高出 5 倍。
换言之,性别间的寿命差异在野生环境中比在动物园中更为明显。这样的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动物园还是在野外,雌性哺乳动物普遍比雄性寿命更长,而鸟类则表现出相反的性别优势——雄性寿命普遍更长。
这样的结果支持了异配性别假说。这是一种与性染色体相关的机制:在哺乳动物中,雌性拥有两条 X 染色体,而雄性只有一条 X 和一条 Y(异配性别 XY);而在鸟类中,这一系统是相反的——雌性是异配性别(ZW)。科学家认为,拥有两条相同的性染色体似乎更不容易受到有害突变的影响,因此寿命往往更长。
不过,也存在许多显著的例外,例如对许多猛禽(如隼、鹰)来说,雌性不仅体型更大,还比雄性更长寿。因此,性染色体只能部分解释这种现象。
染色体之外的机制
除了异配性别假说之外,科学家还提出过其他机制来解释为什么雌雄会有不同的预期寿命,而且这些机制很可能是一起发挥作用的。因此,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另外两种可能的进化机制——性选择和生殖成本。
根据性选择假说,寿命上的性别差异源于雄性与雌性在性选择压力上的不同。为了争夺配偶和受精机会,某一性别会在求偶竞争中投入大量资源。这种投入可能表现在两方面:
交配前竞争:比如一些雄性动物会发展出更大的体型或更鲜艳的羽毛等。
交配后竞争:比如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精子。
然而,这种竞争是有代价的,这些特征虽然能增加生殖成功率,但也可能加速衰老或提高死亡风险。例如,雄性为了垄断配偶、维持地位或展现优势,会消耗更多能量,甚至增加受伤或死亡的风险。在多配制的物种中,这种代价尤其高;而在单配制中,竞争较少,风险也更低。
而生殖成本假说认为,在怀孕、生产和照顾幼崽上投入越多,生存代价也越大。例如,在鸟类中,雄性在雏鸟孵化后的抚育行为,以及雌性的年产卵量,都与性别间寿命差异有关。
但也有研究者提出另一种观点:对于需要长期照顾的晚成性后代(如哺乳动物幼崽),进化可能会 " 偏爱 " 照顾幼崽的一方(在哺乳动物中通常是雌性),使其寿命更长,尤其是在寿命较长、后代依赖性强的物种中。
在对这两个假说进行检验后,研究人员发现,社会交配系统(包括单配制与多配制)是跨哺乳动物与鸟类中与寿命性别差异关联最一致的因素。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在竞争激烈的多配哺乳动物中,雄性通常比雌性更早死亡。而另一方面,许多鸟类是单配制,这意味着竞争压力较低,雄性通常活得更久。总体而言,单配制物种的年龄差异最小,而多配制以及明显的体型差异,都与雌性更明显的优势相关。
环境能减弱差距,但不能消除
还有一个长期以来的观点认为,环境压力——例如捕食、病原体或恶劣气候——推动了在雄性和雌性间观察到的寿命差距。
过去的相关研究主要依赖野外观测,虽然这些数据很重要,但它们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干扰,并不一定反映真实的生理衰老差异。此外,野外数据的样本通常不够大,难以精准判断寿命差异的程度。
相比之下,新研究所采用的动物园种群数据,具有物种数量多、样本量大的特点,而且动物不用担心被捕食、挨饿或频繁受伤,还减少了疾病暴露。这样的环境能更好地排除外界干扰,有助于科学家更准确地观察基因和生理机制对寿命差异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这些受保护的条件下,寿命差距依然存在。通过将动物园种群与野外种群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发现,动物园中的差距通常较小,但并没有消失——这与人类的情况相似:在一些国家,由于医学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两性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但并未完全消除。
这样的结果意味着,寿命的性别差异深深根植于进化过程。环境因素会影响差异的程度,但无法将其消除。因此,两性差异不仅是环境的产物,也是我们进化历史的一部分——并且很可能在未来继续存在。
参考来源
https://www.mpg.de/25470066/0926-evan-why-women-live-longer-than-men-150495-x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y8433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y-do-so-many-female-animals-live-longer-than-males-new-research-266824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714.org.cn/gov/1553.html发布于 2025-10-31 16:01:0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