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又现高校遭「鸽子」放鸽,引爆网络关注!

访客 2025-10-11 16:00:26 57126 抢沙发
近期,多所大学遭遇了「鸽子」事件,即招生录取后学生未如期报到,导致部分名额被浪费,这一现象再次引发了社会对教育、诚信和责任等方面的关注,希望学校和相关部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招生录取和报到管理,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呼吁学生和家长要增强诚信意识,珍惜教育机会,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为何纷纷打起了退堂鼓

大学刚刚开学一个月,不少高校已在陆续公布 " 新生弃学名单 "。

这意味着,今年又有不少学校被学生放了 " 鸽子 "。

扬州大学公示的名单中,有 68 名大一新生放弃入学。此前不久,山东一所高校公告,498 名新生放弃入学,引发热议。

职业类院校成为 " 重灾区 ",一些学生甚至连录取通知书都选择 " 拒收 "。

一边是 "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 的激烈竞争,一边却是主动放弃来之不易的入学资格。

在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折射出了当下年轻人怎样的选择与考量?

多地高校官宣新生弃学名单

扬州大学教务处近期发布的公示显示,该校已被录取的 68 名 2025 级新生,因未按规定的时间及有关要求办理入学手续,根据学校相关规定——

拟作放弃入学资格处理

这不是该校第一次被 " 放鸽子 "。根据去年的统计,该校有 78 名新生放弃入学。

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前身是 1902 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 2 个。

在泰晤士 2025 年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中,扬州大学还进入了世界大学前 600 名,并列中国内地高校第 34 名。

扬州大学相关负责人在回复红星教育传媒 · 橡树实验室时表示," 每年都有(新生)放弃入学的情况,因为出国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放弃的比例很小。"

学校官网显示,今年该校招收了 8800 余名本科新生,68 人弃学确实占比不高。

广西民族大学公告显示,今年有 300 多名本科新生放弃入学资格。该校今年计划面向全国 31 个省(市、区)招收新生 9165 人,其中普通本科 8800 人,预科 365 人。

" 每所学校都有一些学生没有来报到,这都是很正常的。" 广西民族大学相关负责人称,未报到的学生占比较小。

沈阳建筑大学发布的新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公告显示,该校共有 522 名本科生(含二学位)逾期未报到或放弃入学资格。

值得注意的是,该校今年共录取约 4000 名新生,放弃入学比例超过 13%。

不过,橡树实验室调查发现,职业类院校 " 弃读 " 现象更为突出一些。

今年 9 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公告显示,由于考生填写收件地址或联系电话(手机)错误等原因,15 名考生的录取通知书邮件被退回学校。

显然,这类学生在得知录取结果时,就已下定决心不去读了

同月,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也发布通知,24 名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被退回学校,退件原因为联系不上、拒收。

此前,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通知显示,27 名学生的录取通知书被退回学校,退收原因也是拒收、无法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学校都是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今年高考招生季,部分民办高校的弃学情况似乎更加突出。

公开消息显示,广东 23 所民办本科高校中,有 14 所高校未招满,总缺额可能超过 2.5 万人。其中,湛江某学院缺额合计 6300 多人,某些学科类未招满比例甚至高达 86%。

" 拿到录取通知书放弃入学的这种现象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不是今年才有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橡树实验室分析表示,学生和家长在评估支付的成本和收益后,觉得上这个学不划算,显然是可以放弃。

" 这是学生自主选择的一个权利表达,也是目前很多学校需要正视,且必须面对的一个现象。"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对橡树实验室表示,这种现象其实一直存在,包括 985 高校、普通高校,都有学生在录取之后放弃报到的情况。

他分析,尤其是民办高职,这种现象更突出,可能招生计划完成 70%,报到率也只有 70%。" 对此需要理性看待,学生考进大学却放弃报到,这并非不诚信,而是学生的选择。"

抉择背后的现实考量

为何被学校录取了,却不愿意去读?橡树实验室联系了一些学生,试图了解背后的原因。

" 今年我没考好。" 陈琪的分数仅仅超出本科线 2 分,这让她一度陷入 " 进退两难 " 的艰难抉择。

如果读大学,能上公办本科的几率很小,民办本科能冲一冲,而专科则是保底选择,尽管她并不想上专科。

最终,她被一所专科院校录取。对于这个结果,陈琪虽然失望,但也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坚定地选择了复读。

" 平时(考试)都在 420 分左右,而且整个高三期间晚上到家都没有学习过,感觉再来一年至少能考上公办本科。"

许佳也和陈琪一样,在得知录取结果后,选择复读。

作为今年陕西的高考考生,许佳的高考总分为 456 分,比当地本科线(历史)414 分高了 40 多分,被西安一所民办本科学校录取。

原本她抱着 " 能走就走 " 的心态,虽然是民办,但至少也是本科,做好了上大学就好好学习的准备,但一年将近 3 万元的学费让她不得不选择复读。" 学费太贵了,家里今年还出了点事,可能供不起。"

" 学费过高 " 是部分学生选择弃学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民办高校。

近年来民办高校学费出现普涨,和公立大学四五千的学费比起来,民办大学的学费基本在万元以上。

ABC 排名统计发现,中国民办大学普通类专业学费最高为 149985 元,最低为 6000 元,中位数为 22500 元,同比增长 1500 元,另外平均学费达 23468 元,同比增长 879 元。

图据 ABC 排名

此外,熊丙奇还注意到,弃学生中还出现一个群体:高分复读。近年来,高分复读现象愈演愈烈," 背后的原因是,社会存在‘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以及‘第一学历’歧视。"

" 一名学生考进非常不错的 211、985 高校,还想去复读,希望考北大进清华。有部分公办高中与复读机构,还会动员那些考出高分已被名校录取的学生,放弃录取选择复读,甚至给予高额奖学金。这进一步刺激高分复读。"

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放弃报到,是因为对录取的大学、专业不满意,也有可能选择出国留学。

从扬州大学公布的具体名单可知,这 68 名新生的专业多为翻译(中外联合培养)、服装与服饰设计、资源环境科学等,这里面有些专业被一些所谓的志愿填报专家打上了 " 天坑专业 " 的标签。

沈阳建筑大学放弃入学的学生专业,则主要集中在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造价(中新合作)、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中新合作)等。

而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今年放弃入学的 498 名学生,他们的专业大多集中在空中乘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

这其中,一些专业的培养模式、就业前景等,让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

优质高校扩张潮下的生存挑战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顶尖高校相继公布扩招计划,扩招上百人不等。

与此同时,在加快 " 双一流 " 建设的大背景下,不少高校纷纷扩大学校规模,建设新校区,甚至包括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 985 高校。

今年 6 月,深圳市政府发文,按照专业型、" 小而精 "、都市型、紧凑型办学要求,加快建设深圳海洋大学(筹),高标准推进暨南大学深圳校区、大学城国际校区、哈工大(深圳)二期等项目建设。

近期,河南省政府发文显示,出台一揽子超常规支持政策、安排 130 亿元建设经费,强力推进 " 双一流 " 建设和创建。

随着优质高校扩建、扩招,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能有更多机会上好大学。但对大量普通高等学校或民办高校而言,在优质高校 " 扩张潮 " 的影响下,这类高校又该如何扩大发展空间,打造独特的 " 招生吸引力 "?

熊丙奇认为,当前 " 一个萝卜一个坑 " 的高考录取方式,效率很高,但难以实现学生和学校间的最优选择。要提高学生和学校间的满意度,就需要探索推进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多元评价的招生录取制度。

如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大学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多所大学,大学结合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察进行独立的评价、录取,一名考生可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再进行选择。

对高校而言,当前招生模式并未真正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双向互选,部分学校缺乏通过提升办学质量与专业特色来吸引学生的动力。

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和家长在择校选专业时存在一定盲目性,倾向于追逐所谓 " 热门专业 "。部分高校为迎合这一趋势,纷纷增设热门专业。然而,这些专业在师资配备、课程建设等方面可能并未同步跟上,甚至和就业市场之间存在一定脱节,导致学生入学后产生落差,甚至因对专业不满而选择退学。

这种短视行为,既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也影响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储朝晖看来,高校必须转变办学类型,不能把自己当成 " 衙门 ",而要真正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趋势,推动教学转型、管理优化和评价改革,让学校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实施更个性化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

他认为,应该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什么、怎么学,应当主要由他们自己决定,而不是完全由学校规定。目前过度强调必修课,固守 " 教师讲、学生听 " 的传统模式,若不改变,将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不论大学还是小学,都面临同样的挑战。

大量新生放弃入学,与其说是一则关于 " 诚信 " 的负面新闻,不如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青年在人生十字路口更加现实、多元和自主的考量。它既是对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政策的警示,也促使社会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支持每一种不负韶华、认真规划的人生选择。

(许佳、陈琪均为化名)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714.org.cn/gov/1125.html发布于 2025-10-11 16:00:2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712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