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科技新贵跨界扩张,玩转创新风暴!

访客 2025-09-08 16:00:33 9389 抢沙发
科技新贵正在通过跨界的方式扩张,以整合不同领域资源、创新业务模式和提升竞争力,这种扩张方式不仅有助于企业拓展市场、增加收入,还能带来更多创新和价值,通过跨界合作,科技新贵能够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种扩张策略有望为科技行业带来更多活力和机遇。

作者:小满,题图来自:AI 生成

互联网时代有一句名言:打败你的可能不是对手,而是 " 门外的野蛮人 "。但眼下的中国科技圈已经遍地 " 野蛮人 "。

当以无人机闻名的大疆开始卖扫地机器人,当做扫地机器人的追觅开始卖电视,当跻身全球电视 TOP5 品牌的创维开始做新能源汽车 科技公司们似乎正在以一种异常魔幻的方式,完成某种业态上的 " 闭环 "。

而在科技公司集体 " 不务正业 " 的魔幻现象背后,有的是高瞻远瞩的企业发展战略,有的却是自身增长停滞之下的增长焦虑。

科技公司的尽头是跨界?

如果梳理当今世界闻名的科技公司,多多少少都能找到一段跨界的企业发展史。

比如苹果公司。从 1976 年美国加州车库里手工组装起来的第一台 Apple-1 电脑,到后来的 iPhone、iPad、Apple TV、iCloud,苹果公司的主营业务从硬件产品一直拓展到软件服务,直至成长为今天引领数字生活趋势的科技巨头。

又比如做交换机起家的华为,从通信设备一路跨界到云计算、云服务和智能汽车,经历了 PC、移动互联网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等不同科技发展阶段,旗下业务也早已扩展到覆盖软硬件领域和 2B、2C 市场的 8 大板块。

从这些与人类科技发展史一同成长起来的公司身上也可以看到,科技的跨界似乎不是意外,而是殊途同归的必然选择。并且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过去科技公司们的跨界大多是选择一个从未参与过的新市场,通过新产品来形成差异化竞争,虽然开展的是新业务,但与原有业务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小米、华为、一加、realme 等品牌,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便开始从手机跨界到电视市场。

其中小米早在 2013 年就推出了首款智能电视产品,此后小米电视作为小米生态链的重要设备端,一直保持更新;此外,一加在 2019 年于印度首发 OnePlus TV Q1;同年,华为推出 " 华为智慧屏 ",截至 2023 年已迭代至 Vision 3 系列,年销量破百万台;realme 则在 2020 年 5 月起在印度、东南亚连发 32-55 英寸多款智能电视,成为当地销量 TOP5。

手机品牌们之所以不约而同选择开拓电视市场,是因为一种被称为 " 技术复利 " 的创新模式。因为大多数科技公司的核心资产是一套由算法、芯片、云技术和技术组成的 " 通用技术包 "。这些技术越通用,边际扩张成本越低。而当科技公司的主业渗透率见顶、陷入增长瓶颈时,把同一套技术栈复制到新场景的投资回报率,远高于深耕老场景。

所以,虽然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的使用场景有所区别,但在底层计算平台、显示与多媒体、连接与交互三大维度上高度同源,90% 的元器件和软件栈可以复用。更通俗地说,智能手机是 " 小屏计算终端 ",电视是 " 大屏计算终端 ",二者可共用同一套芯片、操作系统和供应链,而跨界做电视或做手机,本质上就是把同一套能力重新排列组合。

当然,除了利用自身技术 " 新瓶装旧酒 " 完成直接跨界外,有实力的科技公司也会通过并购其他公司的方式达到布局新业务的目标。

比如 2011 年,电视机巨头创维的创始人黄宏生收购南京金龙,组建开沃集团进军新能源商用车。此后经过多轮辗转,终于在 2021 年正式推出了 " 创维汽车 "。小米公司也在很早之前就通过投资和赋能模式,扶持了一大批供应链企业,实现了对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生活耗材等领域的跨界布局。

其实不论是自主跨界还是跨界并购,核心目的都是为公司发展寻找 " 第二曲线 "。但如今也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当所有人都在跨界的时候,还有 " 第二曲线 " 吗?

" 偶然 " 的跨界混战

略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科技公司们的跨界动作不难发现,相机(镜头)、无人机和扫地机器人这三个领域的公司早就悄然展开了一场乱战。

2013 年推出第一代 Phantom 无人机的大疆,在 2019 年时顺应技术复利的尝新思路,发布了第一款运动相机 Osmo Action,此后产品矩阵快速扩容,覆盖了运动相机、云台、口袋相机和全景相机。2020 年,大疆的扫地机器人产品也正式立项,并且在今年 8 月正式推出了 DJI ROMO 系列扫地机器人产品。

另一边,当大疆开始跨界相机行业时,成立于 2015 年的影石科技已经在全景相机领域深耕了 4 年多,并且公开从美国运动相机厂商 GoPro 的手里抢夺市场。截至 2023 年,影石在全球全景相机领域市占率达 67.2%,排名第一,运动相机份额排名第二,仅次于 GoPro。

今年 7 月,影石科技官宣了消费级无人机子品牌 " 影翎 Antigravity",并在 8 月启动公测。在外界看来,影石科技入局无人机市场的举动,颇有些反击大疆 6 年前进军相机行业的意味。

不过,比起大疆和影石科技之间的并未浮出水面的 " 恩怨情仇 ",起初给小米代工扫地机的追觅,则是凭一己之力将跨界这件事演成了连续剧。

公开信息显示,追觅自 2019 年推出自有品牌以来,一直专注于研发吸尘器、扫地机、洗地机以及高速吹风机等家用清洁类产品。然而在今年 8 月,先是有媒体报道追觅已成立智显事业部,将正式进军电视、投影仪及音响市场。8 天之后的 8 月 20 日,追觅又确认将正式拓展无人机业务。

而在 8 月 28 日,追觅科技再度公布新的跨界目标,正式宣布进军汽车领域,计划打造全球超豪华新能源汽车品牌,并且对标布加迪威龙设计的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预计 2027 年亮相。此外,追觅旗下的新创公司 " 光子跃迁 ",此前也刚刚宣布将在 2025 年下半年推出运动相机产品。

如果说,大疆从无人机跨界到相机、影石从相机跨界到无人机,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了 " 摄像头 " 这个结合点。那么追觅从扫地机、吸尘器等家用清洁电器到电视、投影仪和汽车的跨界,乍看之下就多少有些偏离 " 技术复利 " 的逻辑了。更关键的是,追觅在一个月之内连续宣布多个跨界计划,给人一种刻意博眼球的感觉。

抛开对密集跨界行为本身的怀疑,也姑且不讨论追觅能否在电视、汽车等已是红海的行业分得一杯羹,光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团队组建和资金储备就是一个大问题。

蔚来创始人李斌有句话广为流传:没有 200 亿不要造车。而在 2024 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上,追觅科技以 200 亿元人民币估值位列全球第 385 名。看上去数字是够了,但估值不等于现金流,追觅的一系列跨界官宣与其说是为 " 大展宏图 " 立誓,更像是说给特定人群的口号。

一切为了 " 第二曲线 "

从家用清洁电器跨界到新能源汽车,追觅也不是第一个。

2021 年,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与上汽系背景的闫枫在上海注册 " 洛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正式宣布 " 第二次创业 " 造车。2022 年," 洛轲智能 " 与刚刚通过资本控股 " 北汽制造 " 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达成合作,发布了 " 极石汽车 " 品牌,并于次年 11 月开始启动首款量产车的交付。

然而,作为跨界产物的极石汽车在问世初期发展得并不顺利。公开信息显示,2024 年 1 月,极石汽车的单月交付量跌破千辆,全年极石汽车累计零售交付量为 5682 辆,月均交付仅 473 辆。直到上市 22 个月后,极石汽车才完成交付 1 万辆的阶段性目标。而新势力第一梯队的 " 蔚小理 ",完成 " 万辆交付 " 目标时间最长的也只用了 9 个多月,最短只用了 3 个多月。

虽然市场反响平平,但极石汽车在舆论场上却 " 噪音 " 不断。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力,极石汽车在车辆配置中增加了 " 车载马桶 "" 车载厨房 ",随即遭遇舆论评价的两极分化,还被部分网友视为 " 行为艺术 "。

负面影响更大的一次则是 2024 年 12 月," 石头科技董事长套现 9 亿却劝投资者耐心一点 " 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当时,昌敬给出的官方理由是 " 个人资金需求 ",但市场普遍认为,他套现的近 9 亿元大部分流向了极石汽车。这也导致外界对石头科技和极石汽车的发展前景信心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刚刚宣布跨界造车的追觅似乎也面临相似的处境,并且其造车的合理性面临更大的挑战。惊蛰研究所注意到,自从追觅官宣造车的消息后,就有不少文章分析 " 追觅汽车 " 的可行性问题。

其中普遍提到,追觅在智能清洁设备领域积累了深厚的高速数字马达技术、AI 算法以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解决方案,并且这些技术实力也被看做是追觅符合 " 技术复利 " 逻辑跨界造车的重要理由。

但是表面上的合情合理之外,现实或许仍有差距。

追觅针对智能清洁设备研发的高速数字马达,转速能够达到 20 万转 / 分钟,这一数字显然远远大于汽车驱动电机 2 万转 / 分钟的转速水平。然而清洁家电一般功率只要 200W 左右,汽车驱动电机的功率则需要达到 200kW 以上。

虽然看上去只是数字上的差距,但追求 " 小体积、高转速 " 的清洁电器,与强调 " 大扭矩、高效率、高可靠性 " 的汽车驱动电机之间,在结构尺寸、散热方式、磁钢材料、电控策略等诸多核心层面都存在完全不同的技术标准。

包括在导航算法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上,对比家用扫地机器人,马路上飞驰的汽车要面对的是更复杂的应用场景和时刻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从底层技术的工程化路径到系统的可靠性都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家用扫地机器人能够捅的 " 最大的娄子 " 不过是没能及时完成清洁任务,而汽车遭遇的任何一处细微故障,都有可能让使用者付出生命的代价。

实际上,在追觅官宣造车之前就有媒体报道,其汽车项目采用的是 " 左手、右手模型 "。其中," 左手 " 为代工(ODM)业务," 右手 " 代表自研造车项目。这套模型的特别之处在于,代工模式可以在获得已有车型授权后,可以进行贴牌卖到海外市场赚取现金流,为自研造车项目持续输血。

至于追觅的自研造车项目,根据 " 云见 insight" 的报道 " 目前还卡在造型评审阶段 ",且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 " 找供应商改造出一批样车,基于已有车型平台重新设计造型、开发功能 ",大部分样车也不会走向量产,而是用于融资。

身处清洁家电行业第一梯队的追觅,需要借助造车等一系列跨界业务融资吗?带着这个疑问,惊蛰研究所搜索公开信息,结果发现追觅最近一次融资是在 2023 年 5 月完成的 C+ 轮融资,此前唯二提及融资金额的是 2020 年 9 月 B+ 轮的 " 近亿元融资 ",以及 2021 年 9 月完成的 36 亿元 C 轮融资。此外,媒体报道还显示 2024 年追觅科技营收为 150 亿元。

按照融资和营收能力来看,如果继续聚焦清洁家电市场,追觅的现金流或许还比较健康。但是如果要完成诸多跨界目标,那么追觅的现金流就会捉襟见肘。而追觅公开喊出一系列跨界口号的行为,已经超出常人认知,更多了一份诡谲。

包括在今年年初,追觅科技还被曝出在内部社交平台宣布进军航空业、打造全球顶尖的商务舱飞机。7 月,充电宝行业集体 " 暴雷 " 时,追觅又传出以代工模式进军充电宝行业的消息。而在今年一季度,追觅在上海举办的全球新品生态发布会上,早已宣布正式成为一家无边界的生态企业。

关于 " 无边界 ",其实很多科技大厂都在践行这种发展模式,其核心含义就是通过不断地跨界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其中既能合理利用 " 技术复利 " 的优越性,也能利用多点业务的成长曲线对冲单个市场、单点业务的市场风险,从而提升企业反脆弱的能力。

放眼中国科技行业,华为、字节、美团、阿里等科技大厂都呈现出了 " 无边界企业 " 的特征,但这些巨头业务上的 " 无边界 " 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而 " 科技新贵 " 们的 " 无边界扩张 ",不但演变成群体性行为,更多了一些为了第二增长曲线盲目扩张的感觉,也由此引发了外界的质疑。毕竟上一次用类似的做法吸引人们的关注,还是乐视以 " 生态化反 " 的口号官宣 7 大子生态。

对比乐视的前车之鉴,科技新贵们可能也会想要给出不一样的答案。但中间的过程必然是曲折的。靴子终会落地,潮水也有退去的时候。努力跨界整活的科技公司们,也在努力改写自己的结局。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714.org.cn/gov/142.html发布于 2025-09-08 16:00:3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38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