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揭秘电商税,风险防范指南,让您的业务安全无忧!

访客 2025-11-01 16:02:32 50190 抢沙发
关于电商税,需要注意的风险包括:,1. 税收政策变化风险:电商税政策可能随时调整,企业需密切关注政策变化,避免违规操作。,2. 税务计算错误风险:电商企业涉及税种多,计算复杂,容易出现税务计算错误,导致税务风险。,3. 税务合规风险:电商企业需遵守各项税务法规,确保合规经营,否则将面临罚款、信誉损失等风险。,4. 跨境税收风险:跨境电商涉及不同国家的税收法规,需特别注意跨境税收风险。,电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谨慎对待电商税相关风险,确保合规经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匹夫老六说财税,作者:匹夫老六,原文标题:《关于 " 电商税 ",平台涉税信息预警的小提醒》,头图来自:AI 生成

这两天好几个人咨询,关于电商税的问题。

首先咱们得更正哈,没有 " 电商税 " 这么个玩意,不要这么叫,容易误导别人,以为出了个新税种。

就还是增值税,所得税,没别的税。

之所以大家叫 " 电商税 ",主要是因为在电商领域影响最大。

就是之前出了个新规,要求所有的互联网平台给税务局报送平台上商家的经营数据。

但实际上并不是只针对电商,而是要求所有的互联网平台都要报送涉税信息。

包括公众号、知识星球,货运平台等,不管是什么平台,只要是平台类型的,有商家或个人在你平台上产生收入,平台都要报送给税务局。

比如这知识星球,它就会把所有博主的收入报给税务局,个人进行年度汇总交个税,企业认证的,也要比对收入。

从 7 月开始,10 月是第一次报送,也就是说数据是从第三季度开始,以前的不用报,不用管。

10 月在各个平台报完了以后,税务局就开始给所有的平台商家发短信,大概意思就是说,你申报的数据与平台报送的数据不符,要求企业自查,更正,也有人接到机器人打电话了。

大概就这样一条短信,然后大家就非常紧张,发愁。

估计你们很多客户也会收到类似的短信,会跟你们咨询相关的问题。

其实税务能拿到平台数据这个事,很多年前就有了,以前也能拿,但以前是我查你,去主动调取你的电商平台数据比对。

现在这个环节反过来了,要求平台主动报送,等于就是税务局内部系统又升级了,工作流程标准化了。

针对这块,搞了一个数据采集,比对的环节,就是多了一个预警提醒的维度。

这个维度也没有那么无敌,也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分不同类型的企业。

比如我这公司,在平台有收入,但我绝大部分的收入是不来源于平台的,那他这个预警对我来说,就无所谓了。

因为我公司申报的收入,永远是大于平台报送的收入。

假设我在平台 3 季度收入 100 元,线下收入 10000 元,我季报 10000 元,平台的我不报,隐匿 100 元收入,不交税。

税务局这么比对的话,我就是漏网之鱼啊,或者说他比对不出来啊,就不会触发他这个预警。

就相当于一个卖摄像头的,他线下有经销商渠道,线上有网店,他自己还可能有直营实体门店。

网店收入占三分之一,那它平台报送这块很可能就不会预警,但不代表他没有隐匿平台收入。

这里面重要的区别是各种渠道收入的占比,你平台收入占比大,影响就高。

我说这个,是个题外话,但不是废话,而是他这预警系统的一个小漏洞,我猜未来会补上。

这就是风控,这就是管理系统,流程制度的逻辑,永远是个攻防的逻辑。

咱们要不停地换角度思考,你会怎么攻,你会怎么防。

税务局会怎么解决这个漏洞呢?怎么让他的预警系统更完善呢?

永远没有止境的。好了,这个是题外话。

实际上这种情况,没什么可讨论的,大家之所以发愁,是因为 99% 的收入都来源于互联网平台,而且未申报的收入是巨大无比的。

你们可能想不到,实际上到现在依然有各种生意存在有很多很多账外收入。

各种业态都有,尤其是 To c 的,终端是个人的,非常多,因为个人有大量不需要发票的。

不入账的收入占比能有一半多。

电商领域占比更多,尤其是跨境电商。

这次这个事,好像影响最大的就是跨境。

很多跨境电商的商户,年营业收入几千万甚至上亿,但主体还是小规模,报税没超 500 万呢,也是为了卡小规模哈。

所以这次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新颖,并不是什么新规,新税种,就是收入没入账,没报税,上游没票,没进项税,还是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就是以前咱们做生意用个体户或者个人 pos 机收款,没报收入,一个道理。

你以为金税三期以后就少很多了是吧,To B 领域确实规范很多了。

大家发愁其实也能理解,试想一下如果这一个亿报了收入,凭空多出来了 13% 的增值税,所得税咱们都不考虑了,这 13% 就能要半条命。

看毛利了,毛利低的,基本要了整条命。

有人在等一个核定征收的政策,因为现在的情况是这些商家,没有成本票,工厂不给开,也是图价钱便宜嘛,能理解。

他们希望针对跨境电商这块,给一个单独的政策,核定个比率,别真补 1 个亿的增值税所得税,给衡量出来个利润率。

这一点,我觉得难,真的很难。

因为我以前反复强调过,咱们的税收是环环相扣的,上游交税了,你才能抵税,你交税了,你下游才能抵税。

以票控税,我核查你,要求你规范,就会倒逼你的上游去开票纳税。

我如果在你这个环节,给你核定了,上游工厂怎么管啊?等于默许了上游工厂少报收入啊,他们也有大量不开票不入账的收入啊。

明白了吗?环环相扣的,如果在你这给核定了,就闭环就断了。

能给个缓冲的机会,顶多也就是给你时间,让你去找工厂补开。

我反复强调过稽查成本这个事,税务稽查很费力的,所以要研究一个环环相扣的税收系统,才能高效管理。

那票这个环节并其实不严谨,没有完全闭环,因为很多人不需要发票,就一直是一块漏网之鱼。

所以现在让平台报送数据啊,抓中间的商户,商户就会被迫向上延伸,工厂自然就规范了。

平台报送这个事能实现的基础,是系统升级了,数据库升级了,申报智能化了。

所以一定不会给这么个核定征收的政策,给了这个等于自断手脚,自己废自己。

这次,对于税务局来讲,突然多了这么个维度的数据,税务工作人员也是手忙脚乱的,会有很多很多问题需求确定,统一口径。

比如到底以哪个数为准?怎么算收入?刷单的怎么算?退款的怎么算?跨期怎么算?

报送的数据格式未必标准,数字未必精准啊。

都不说各行各业的平台,各种生意的业态不一样,就纯电商,各种平台也不一样呢。

一定会有很多很多问题。

当然了,人家 7-9 这三个月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哈。

咱说白了,就是没报税的收入,根本也没什么可说的,到哪都没理。

我提醒几点 :

一、没有解决根本的方案

这个问题绝对无解,没有解决根本的方案,尤其是眼前 3 季度数据预警这个事。不要听一些伪专家胡说,说什么他有解决办法。

不要在这个事上上当受骗,花钱,还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

眼前第三季度这个事,已经没办法了,任何补救措施都是徒劳,做了不如不做。

根据经验,性价比最高的操作,就是拖着,等一等,咱们实际上经历过非常多类似的事,你回想一下。

等个政策,等个过渡期,等个解决方案,等个行业共识。

现在你如果注销、迁址、换主体,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都属于异常行为,自寻死路。

如果我是税务局,我反而会更关注,这些行为。

自己暴露自己啊,我本来面对这海量的异常数据,一时不知道怎么下手。

结果你这跨区域迁址,或者更换店铺主体了,那不是送上门的,对吧。

二、不会查以前的

不会,绝对不会,说了 7 月开始,就是 7 月开始,就从第三季度开始,很可能第三季度都不较真了。

咱们的逻辑,是绝不会大规模倒追以前的事,社保、公积金、税,都不会,以前讲过这个逻辑。

三、不会出现一种解决开票的平台或者角色

就是很多行业,也存在上游没有票,比如运输,比如农村合作社。

就会有人在税收洼地注册一个企业,他专门来解决上游开不了票的问题,好像叫什么集中代开,反正一直有。

他在中间,加个环节进去,他负责给开票,然后靠税收返还获得利润。

就比如你是个个人司机,你没法给甲方开 9 个点的专票,整个行业,都开不了,因为最终,跑车的,都是个人司机。

这个时候,有这么个平台,他能替你开,收的税点还不算多,两边都高兴。

你没加多少税点,甲方还有进项票了。

其实是四方高兴,税收洼地有收入了,平台还有利润了,而且有收入数据了,有收入就能融资啦。

但你也看明白了,这有点虚开的嫌疑哈。

底线就是必须真的有这单运输业务,有,就行。

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就是纯开票,卖票玩。

有的供应链金融,也是解决票的问题,而不是资金的问题,你想一下他的交易结构,他在中间的角色,其实就是一个贸易商啊,那她就能解决票的问题。

很多行业都有这么个集中开票的角色,跟地方谈这个事,地方也愿意,散着收,收不上来,集中收,给点返还,好歹能收上来,地方也觉得是统一纳税,好管理。

但我觉得电商这个事,不会出现这么个角色。

因为运输,上游是个人卡车司机,农业也是个人,他们开票费劲。

但电商上游是工厂啊,工厂开票不费劲,他就应该开票。

这个时候,中间加个环节进去,等于虚假交易了,完全的虚开发票,财务造假。

地方税收优惠已经被叫停了,虽然肯定还会有,但力度不如从前啦,这 13 个点的销项税 +25% 的企业所得税,能返多少?能维持多久呢?

从营改增,到金税三期,各行各业都早就经历过这种规范了,也并没出现规范了社保,规范了税收,哪个行业就消失了,会有影响,但不至于这么严重。

而且就算这么搞,也完全不需要中间加一个环节啊,人家商户自己去注册到税收洼地,或者工厂去注册在那,他自己这么搞也行啊,用不着别人。

人家自己迁址过去真实经营,还能算招商引资,还没有虚假交易,名正言顺,多好,何必走你这个环节呢?

四、千万不要做税收黑中介

咱们这有很多人财税咨询的,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大肆宣传说什么你有解决方案,根本没有,主要是,你这完全是唱反调,国家早就开始打击税收黑中介了。

不要在这个事上做流量做噱头。

在这个事上,咱们作为专业从业者,要积极正向地去引导,不要再额外增加风险啦,更不要跟大趋势唱反调。

更别忽悠人了,你上哪有解决方案去啊。

五、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以前说过,咱们解决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上游没票,就老围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去思考。

企业也不是围绕税收这一件事在经营。

换个思路,实际这个问题是税负的问题,税负实际是利润的问题。

毛利低,自然,你承受不起这个税点,但如果毛利高,你就能承受住了。

我说这个话,很多人不愿意听,你们别轻易说给老板,一定会挨骂。

但是你想想金税三期,你告诉他要合规纳税的时候,一样他不爱听,你一样挨骂,后来又如何,市场自会帮你教育他。

这就是真相,市场会淘汰低端生产力,如果你这个生意,不含税,还毛利这么低,那你就没什么核心竞争力。

所以好好做个品牌,研究一下自己的优势,技术,把效率提上去,成本降下来,争取先把税点加进去。

反正也无解,反正大势所趋。

其实规划合理,后期的税负还是可以控制的,不会说一下子多出来二三十,还是能规划的。

其实这个问题,真的老生常谈,就是一个常见的税负问题,也就是毛利低,如果毛利高,他上游工厂能给开票,又如何?顶不了多少用啊。

我们之前做的那个潮牌服装,成本 10% 都没有,工厂那点票,意义都不大。

而且,这个情况,很明显,未来就是大家都要报税,这部分成本就都要加进去,那都加等于没加,就跟都死等于没死一样。

我觉得倒也不用太悲观。

不过跨境电商那确实有点劣势,因为咱们这加了税,涨了价,人家东南亚的商户没加,咱们的竞争力可能确实会变小一点。

但,可能国家真的不会给什么特别的政策,撑死能给个临时的,过渡的。

因为咱们在国际上的角色也在转变,从以前的低端产业链,慢慢转变为有技术有效率的高端产业链了。

国家在产业升级,也就不会太把跟东南亚竞争低端产能当回事了。

未来在税收上,可能很多以前的逻辑都行不通了,系统越来越先进,很多办法就会失效,咱们的行为在税务局那会形成一个清晰立体的用户画像,他会很轻松地知道你在干什么,所以咱们要与时俱进。

他们说咱们要从以票治税,进化成以数治税了。

其实现在就是以数治税,现在的数电票其实就是一个数据啊,你想想是不是,其实就是你电子税务局,发票账户里的一个数据。

有没有那个票,有没有那个 pdf,不重要了,我说的是在税务这个环节不重要了。这件事虽然眼下没有解决根本的办法,但整体对于咱们从业者来说,也是一个机会,可以好好做做合规。

对企业来说,合规纳税了,财务人员的风险也会小很多啊,不然他让你当店铺主体的法人,你不是也头疼。

我最后再提醒一下,你们不用买任何解决方案,第一肯定没有,第二如果有,你不需要买,只需要等着抄作业就行了。

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你焦虑的老板看,让他踏踏实实地想想第四季度和明年的事,提前规划一下,别等着下个季度再预警了,又手忙脚乱。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714.org.cn/gov/1584.html发布于 2025-11-01 16:02:3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019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